在1861年9月,曾国荃领导的湘军终于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重镇安庆。守城的叶芸来与其16000多名精锐士兵,在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为了打破安庆的围困,太平天国的陈玉成投入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中,他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部消耗殆尽。安庆的失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太平军其他将领的不积极配合、李秀成的支援不足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但最为关键的,还是两位悍将的投降。
这两位投降的将领分别是韦昌辉的弟弟韦俊,以及陈玉成的部属程学启。韦俊是太平军的猛将,勇敢且擅长战争策略,军事才能与陈玉成、李秀成不相上下。投降清军后,他在新主子面前极为卖力,多次战胜了昔日的战友陈玉成。而程学启则在曾国荃的巧妙计策下被迫投降,最终帮助清军攻破了安庆的北门。毫不夸张地说,韦俊和程学启的投降,极大地加速了安庆的陷落,甚至加速了太平天国的最终崩溃。
在这里,我们不妨深入了解一下,这两位曾经的战场猛将是如何帮助清军攻下这座战略重镇的。
韦俊是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他在太平天国初期屡立战功,是西征军中的重要将领。1853年,韦俊亲自指挥了一支军队,攻占了湖口、九江、汉口和汉阳等长江沿线的关键城市。1854年,他率军攻占了武昌,陈玉成在他的指挥下,亲自带领500名童子军完成了武昌的二次占领。这一战,不仅巩固了太平天国的势力,也让韦俊的名声大噪。后来,韦俊被东王杨秀清调离,原驻守武昌的将领石凤魁和黄再兴由于无能,导致湘军趁机夺回了武昌。这两位将领最终被杨秀清斩杀。
1855年,翼王石达开率军在湖口和九江取得了重大胜利,韦俊趁机收复了武昌,这是太平天国第三次占领武昌。随后,天京事变爆发,湘军乘机反扑,而韦昌辉在天京作死,进攻天王府,最终被洪秀全捕杀。韦俊深感失望,放弃了武昌的防守,此后他在太平天国的地位便愈加尴尬,洪秀全也逐渐对他不再重视。
随着杨辅清和陈玉成的排挤,韦俊决定投靠李秀成,但陈玉成却派兵封锁了江面,造成了两军之间的激烈冲突,甚至有多人死伤。无路可走的韦俊,最终选择了投降湘军。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队,开始背离曾经的战友,向安庆发起进攻。枞阳是安庆的门户,湘军的二号人物胡林翼高度重视此地,韦俊带领手下帮助清军拿下了这一战略重地。
程学启,原是陈玉成麾下的一名猛将,深得安庆守将叶芸来的重用,曾多次带领部队成功击退湘军的进攻。然而,曾国荃运筹帷幄,设法招降了程学启。通过巧妙的计策,曾国荃将程学启的老母亲抓捕,程学启是个深孝子,在母亲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投降。此情景,犹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收姜维,充满了无奈与悲剧。
程学启原籍安徽,相较于两广地区的太平军,他的意志力显得稍显薄弱。投降后,程学启受到了曾国荃的重用,并为清军立下赫赫战功。他在攻城战中展现了极强的作战才能,借鉴了太平军惯用的穴地攻城战术,成功攻破了安庆北门外的护城三垒,切断了守城军的粮道。此后,安庆城内陷入了粮食短缺,1861年9月5日,湘军终于攻入了城内,安庆落入清军之手。
韦俊在太平天国灭亡后,在安徽芜湖安度晚年,成为了少数得以善终的太平天国将领之一。程学启则后投奔李鸿章,成为清朝的一员猛将,然而在一次攻打苏南的战斗中,被太平军用枪爆头,算是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了代价。总的来说,策反和投降是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的关键手段之一。尤其是韦俊和程学启的变节,开启了太平军投降的先例,尤其到了后期,更多的太平军将领投降了清军,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苏州城八位王爷的投降,直接导致了苏州的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