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山县正式成立了第689团。这一新建的部队源自于陕北红军红26军体系,具体来说,是将687团的第二营与688团的第二营调出来,联合组成了344旅689团。同时,原红78师的师部则被改组为689团的团部,新的689团下辖三个营。其中,第一营由晋西红军游击队与687团第二营和688团第二营的部分队伍合编而成。此前的研究已有详细阐释689团第二营与第三营的发展脉络,接下来专门聚焦689团第一营自成立以来的红军连演变。
在689团的建立过程中,344旅新增设了第689团,而689团第一营则由晋西红军游击队及687团第五连和688团第五连的部分组成。其中,689团第一营的第一连由687团的第五连进行改编,第二连由晋西红军游击队转变而来,第三连则是由688团的第五连改编,第四连则来源于当地抗日武装。这一营在建立后,所辖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连皆被认定为红军连,其历史传承至今。
到了1940年,344旅随同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华中,为新四军提供支援。在这一期间,344旅还组建了特务团,而689团的第二连则被命令编入其中。与此同时,689团的第一营则被调整为八路军的四纵四旅九团的第一营。在皖南事变后,689团的第一营再次做出调整,整编成了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第二十九团的第一营。
1941年11月初,新四军第三师在实施精兵简政中,对部队进行了地方化改编,28团的第一营和第三营被整合入第二十九团,而原28团的第三营则改编为第二十九团的第一营的第二、第三和第四连。同时,原29团第一营的规模也进行了缩编,更名为新编成的第一营第一连,而该连历史上承继了689团第一连的历史。经过重组后,新成立的第二十九团下辖的四个连全都为红军连,其中第二连、第三连和第四连则分别源自于687团新第二营的第五、六、七连,对应着原344旅警卫营的第一连、第三连和687团的第八连。
进入1942年11月中旬后,新四军第三师的第十旅将其主力部队第二十九团与第七旅的二十一团第三营以及地方武装进行了合并,组成了四个支队,每个支队里面下辖三个小团(每团有四个连)。在这一整编中,第二十九团第一营的第一、第二连与第三营的第十、第十一连被重新构建为第二支队的第六团,而第一营和第三营的营部则合并成为了第六团的营部。原第二十九团的第一营第一、第二连与第三营的第十、第十一连则分别调整为第六团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其中第二连与第四团的第一连进行了对调)。另外,第二十九团的第三连被改编为第二支队的警卫连,第二十九团的第四连则脱离了第十旅的编制,与第二十九团的第九连分别重新调整为新四军第三师特务营的第二连和第三连。而原本编入第十旅特务团的689团的第二连此时也转变成第十旅第一支队第一团的第二连。
到了1945年,新四军第三师恢复了旅团的建制,第十旅的第一、第二支队则分别调整为第十旅第二十九团与独立旅的第一团。其中,第一支队的第一团被改编为第二十九团的第一营,第一团的第二连则改编为第二十九团的第一营的第二连。而第二支队中的第四、第六团则调整为独立旅第一团的第一与第三营,第二支队的第四团第一连和第六团第一连分别变迁为独立旅第一团第一营的第一连与第三营的第七连。从原第二十九团的第三连改编而来的第二支队警卫连也变成了独立旅第一团的警卫连。最后,原第二十九团的第四连调整的三师特务营的第二连更名为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的第二营第五连。
在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三师继续向东北进军,并逐步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随后又变为四野第39军。原新四军第十旅第二十九团第一营及其所隶属的五个红军连的演变历程至此得以完整回顾,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厚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