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9月3日,解放军的仪仗队以及各式装备方阵将齐聚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阅兵仪式,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随着这个消息的宣布,一种疑问也随之而来:尽管日本的正式投降是在9月2日,为什么我们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呢?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到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了解日本投降前后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震惊世界的原子弹。这种威力巨大、摧毁性强的武器不仅彻底摧毁了日本的后勤补给基地,更是摧毁了他们的战争意志,原本意图“本土玉碎”的计划在瞬间瓦解。与此同时,苏联对日宣战,迅速对日本的“关东军”展开猛烈攻势,致使其战斗力一夜之间崩溃。
美国与苏联的联合打击使得日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承认失败,最终签署了投降书。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二战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这个日期,标志着历史的重大转折。但正是这份《终战诏书》中的细节,为中国定下了与世界不同的胜利纪念日。
这份《终战诏书》虽然看似宣布了战争结束,但其中却没有明确要求日军立即放下武器,甚至没有提到“投降”二字。通过诏书的措辞,显然可以看出,日本并不甘心完全认输。尽管形式上结束了战争,他们依旧希望保留一些面子,并尽可能地保存部分战争资源,保持战后复兴的希望。面对日本如此含糊其辞的态度,盟军显然不愿被蒙蔽,迫使日本重新表态。最终,9月2日,日本发布了第二份《终战诏书》,在这份声明中,不仅两次提到“降伏”二字,还明确表示愿意无条件投降。当天,外务大臣重光葵带着拐杖登上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投降书,标志着日本正式承认战败。
按照常理,既然日本在9月2日已经签署投降书,那么这一天理应成为抗战胜利的纪念日。然而,为什么中国最终选择了9月3日呢?原因复杂且带有无奈的历史必然性。1945年,当时的信息传播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便捷,老百姓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国民党的官方报纸。然而,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频繁发布误导性的报道,宣称国民党军队频频大捷、日军全面溃败,试图掩盖其在战争中的种种失误。
然而,事实却截然不同。即便在抗战的中后期,许多城市依旧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1941年的中条山战役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日军已准备对太平洋进行扩展,兵力虽不足,但依然强势,而国民党部队却由于长期缺乏补给,战斗力严重不足。日军一番猛烈攻击后,许多国民党部队便纷纷溃败。这原本是一次与日军决战的好机会,却因国民党内部问题而导致惨败,许多地方部队甚至选择投降日军。国民党媒体却将这场大败歪曲为大捷,造成了群众的极大困惑。
此外,抗战期间还有许多类似的悲剧。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国民党在花园口大坝决堤,导致超过80万人死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国民党媒体却将此归咎于日军,最后仍无法掩盖事实。1941年,河南大旱造成上千万灾民流离失所,国民党却封锁了灾情,致使民间援助无法及时到位,最终造成百万死亡。人民对国民党媒体的虚假报道早已失去了信任。当9月2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许多人依旧不敢相信,以为这又是虚假的新闻。直到9月3日,国民政府宣布全国放假三天,民众才终于确信日本投降的消息。
于是,9月3日成为了全民庆祝日本投降的日子。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表达心中的喜悦与解脱,这一刻深深铭刻在了人民心中,9月3日也成了他们真正庆祝抗战胜利的时刻。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九三学社”也应运而生。解放后,当国家领导人回顾抗战历史时,也曾考虑将8月15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但由于民间已经习惯了9月3日的庆祝,改变将引发许多不必要的混乱。最终,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讨论,决定保持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此后,在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进一步确认了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决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让每一代人都能铭记这段艰辛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抗日战争的胜利,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鲜血与生命。中国军民在14年的战斗中,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从东北抗日联军的顽强抵抗,到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筑起的坚固防线,每一场战斗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今天,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强国,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那段历史。中国人会铭记抗战胜利的意义,不仅在国际政治上倡导和平、合作与共赢,还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9月3日,通过阅兵等形式,我们将展示强大的国防力量,同时也宣告:历史不会重演,尽管我们不寻求报复,但我们不会忘记曾经的苦难,坚定捍卫我们的和平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