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统治阶层腐败到了极点,国家陷入了民不聊生的困境,不断签订丧失主权的屈辱条约。以《马关条约》为例,清政府被迫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这不仅加剧了财政的崩溃,也让日本获得了大量发展资本,促使其后续崛起的速度远远超过清朝。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仅仅在一百年前,清朝的情况截然不同。
特别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尽管清朝已经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争,但国库依然充裕,令人不禁疑惑其背后的原因。反观同样深陷战火的明朝,面对内忧外患时财政常常入不敷出。尤其是在崇祯皇帝亲自调兵镇压农民起义时,连军饷都发放不上,这种窘境显得尤为严峻。
其实,这主要归因于两朝在管理和财政运用上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清朝能够屹立不倒的关键,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经验。要理解这些差异,我们首先需要对比明清两朝的财政收入状况。
根据《中国财政史》的记载,明朝时期,年均财政收入约为两千万两白银,最高峰出现在万历六年,当年收入高达四千万两,创下了历代之最。这主要得益于该年农业税收极为丰厚,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反观清朝康熙年间,平均税收大约在三千万到四千万两之间。虽然数字稍高于明朝,但这并非因为清朝的农业更为发达,而是因为清朝的社会治理和税收体系更加完善和高效。除了农业税之外,清朝还依靠其他多种税收渠道补充财政,这使得清朝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而明朝则显得手足无措。
那么,既然财政收入差距不大,为什么明清两朝在战争承受能力上的差异会如此明显?这其实源于两朝对财政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以及对战争战略的不同态度。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清朝正是践行了这一原则,打造出一把锋利的“屠龙宝刀”;而明朝则相反,其财政支出大多浪费在非关键领域,导致军费不足。
具体来说,明朝的大量财政资金被耗费在藩王、冗官、皇室养护以及对属国的馈赠上。以藩王和冗官为例,这些拥有特权身份的官员虽然名义上为国效力,但实际上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政成本。换言之,这些“人力成本”成为明朝财政的巨大负担。
而且,明朝在官员配置上极为浪费,许多本可由一名官员解决的问题,非得派遣三四名人员同时办理,不仅效率低下,且工资支出成倍增加,财政压力骤增。相比之下,清朝严格控制官员数量和职权,确保每一名官员都能发挥最大效用,剩余的人力资源则能被有效利用。
在外交方面,清朝的做法也明显优于明朝。历代中原王朝向属国接受朝贡后,都会进行大规模回赠,以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宋朝尤甚,无论对强国还是弱国,回赠礼物总是远超对方的回礼,这种“面子”工程持续数百年,最终耗损了国家实力,使中原王朝逐渐衰弱。
明朝同样陷入这一怪圈。史料记载,在日本财政濒临崩溃时,明朝随意的赠礼帮助日本度过难关。然而,如果是康乾时期的清朝外交官处理此事,绝不会轻易给予如此大方的回礼。
另外,明清两朝在战争状态上的差异也极为关键。皇太极入侵明朝时,类似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攻一次赚一次,损失均由明朝承担。到了康熙乾隆时代,清朝在西北边疆对藩王作战时,战场多在敌方领地,输则可再战,赢则对方承担损失,国库甚至可能获得战利品,反而受益。
反观明朝,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才是导致其崩溃的直接原因。起义军的进攻使明朝内忧外患,财政收入锐减。明朝辛苦积累的财政储备不断被前线消耗,等同于烧钱,导致国家陷入极度窘境,难以自救。
相比之下,清朝的财政和战争策略更加科学合理,值得明朝借鉴。然而,历史无奈,明朝即使想学也难以效仿清朝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