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醉了,他的情绪从未如此高涨过。
在建安十七年(212年),52岁的刘备找到了一个名义上的理由,决定讨伐益州牧刘璋。成功斩杀白水关的守将后,他顺利占领涪城(今四川绵阳),并将目光锁定成都。史书记载,刘备攻占涪城后,便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邀请众多将士一同庆祝胜利。
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宴会,对刘备来说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毕竟,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挑战,向来不曾如此放松自己。在酒席间,他不禁感慨:“今日之会,实在是十分欢乐。”庞统听后,却严肃地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一听,立刻怒火中烧,毫不留情地反驳:“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他几乎没有顾及自己的醉态,直接命令庞统离开。
然而,过了一会儿,酒意稍退,刘备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态。于是,他派人把庞统请了回来,恢复了宴会的气氛。庞统的那句“非仁者之兵”触及了刘备最为敏感的部分。这句话击中了刘备心中的痛点:他一生秉持仁德,且通过信义建立了广泛的声誉,但是否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仍能保持真正的“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史其实更多是关于魏蜀之间的较量,曹操与刘备之间的较量尤为突出,而孙权似乎总是处在一种被忽略的状态。大多数历史读者,尤其是传统的中国民众,似乎习惯性地将曹操与刘备作为“道德”的对立体。曹操的政治手腕被视为“狡诈”,而刘备则是“仁义”的代表。正因如此,刘备被历史塑造成了一个“道德化身”。
甚至在宋代的苏轼记载中,民间讲述刘备战败的故事时,听众都会为之落泪,而一提到曹操失败,听众则大声叫好。可见在那个时代,曹操与刘备的道德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若刘备能够知道,纵使他生前屡屡败于曹操,但他死后,却能在道德层面永远超越对手,想必他会欣慰一笑。
但刘备一生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其“仁德”。很多人认为,刘备的崛起仰仗“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但其实这个身份更多的是为了掩饰他的自卑感。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早年与母亲一同以贩履织席为生。即便如此,年轻的刘备却心怀富贵梦想,并曾在一次与同族孩子玩耍时自信地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羽葆盖车是皇帝专用的车,刘备显然有着远大的抱负。刘备的叔父看到后,赶紧阻止他,生怕这些话会让整个家族遭遇祸害。
刘备所依赖的,不仅是所谓的皇族血统,而是道德与信义。在他人生的早期,刘备并没有自己的土地,但他凭借道义的号召,吸引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忠诚的支持者。尽管他曾多次变换阵营,甚至自己也多次背叛他人,但他的兄弟们却始终支持他,这份情谊,成了刘备一生的最大财富。
在刘备刚刚开始建立名声时,他以“仁政”著称。尤其在担任平原相时,他关心百姓,带着下层百姓一起吃饭,并与他们同坐同食,这种行为引来了刺客的暗杀,但刺客最终也未忍心下手,这也证明了刘备早期在百姓中的广泛支持。而这份“仁德”,也成为了他最终能够一再逆袭的资本。
然而,刘备的这种“道德策略”,并非完全出自内心。许多时候,他的“仁义”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在很多时候,刘备依靠的是他的“道德面具”来掩盖其反复无常的政治行为。比方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曾多次投靠不同的势力,甚至在背叛的过程中,还巧妙地将“道德”作为遮羞布。
就拿他投靠的历史来看,刘备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投靠一个新势力。从最初投奔公孙瓒,到投靠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刘备的这一“易主”之路充满了反复和变化。虽然这些历史事件本应被看作是刘备的失败与软弱,但他却巧妙地将这些政治背叛包装成了“勇者不屈”的励志故事。
例如,当刘备投靠曹操时,他甚至曾暗中与反曹的人士联系,筹划刺杀曹操。尽管刘备装作心满意足,专心种菜,但内心的野心与深谋远虑无疑在背后运作。这种手段,无疑也显示出他超高的政治智慧。
刘备在成功的同时,展现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政治谋略。他的“仁德”并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坚持,而是一种极为巧妙的政治工具,用来掩盖他深藏的权谋手段。这也使得他在整个三国历史中,成为了一个既充满魅力又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
而在刘备去世后的评价中,他的“仁德”最终成为了永恒的象征。尽管他的一生中充满了权谋与算计,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形象却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无论如何,刘备成功地运用了道德与权术的结合,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这也是他能够从一个平凡起步的政治人物,最终在三国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