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晁盖和王伦并未列席,尽管他们在《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记载及描写显示,晁盖不单是梁山的创始人之一,且曾与宋江一同接受了招安。北宋末年的礼部侍郎李若水,根据他的一些记载,可能曾亲眼见过晁盖与宋江:“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这段话透露出他们受到封爵时的场面,气氛中的庄重与紧张。
晁盖和宋江的招安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杀人放火金腰带,想做官,受招安。”这句话反映了人民对这类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愤怒,认为接受朝廷招安是背叛兄弟情谊、追求功名的典型行为。南宋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是根据梁山好汉的画像附上的诗文,原始的画像已经失传,但这篇赞文依旧保存下来,记录了晁盖的种种风采。在其中,龚开给晁盖的评价极高:“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毗沙”或指维摩诘菩萨,是佛教中的高僧,龚开以此象征晁盖的高尚和不凡,显然是将他看作具有超凡气质的英雄。
龚开称晁盖为“保义”,而不是“假王”,这一称谓可能显现出他对晁盖人格的推崇。与之对比,宋江则一直被视为胸无大志,尤其是在接受招安后的所作所为更显得狭隘和悲哀。据《宋史·职官十一·奉禄制》记载,宋江所获的“保义郎”职位,每月薪资不过五千文,连最基本的生计都不够支撑。实际上,这样的职位待遇让宋江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官员,实质上却仍然是贫困无依的社会底层。
然而,宋江穿上红袍,戴上乌纱帽,形式上虽然象征着一位朝廷官员,但这个形象并不符合他的身份,尤其是他穿着的帽翅显得过于夸张。尽管他曾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但依旧无法逃脱过去灰衣吏的身份。他出身低微,地位卑贱,连县令都算不上。宋江的野心并未随着大军的扩展而有所增加,更多的是盲目追求官职和虚名,显得十分局限。
有观点认为,如果晁盖继续掌握梁山的领导权,梁山或许能够平稳地度过时变,甚至在靖康年间被岳飞或韩世忠的军队接纳,成为对抗金军的重要力量。因为岳飞和韩世忠并非出身显赫,很多部下曾是梁山起义军的成员,他们对于梁山的将领会有更多的包容和信任。特别是晁盖那种豪爽、讲义气的性格,能够更好地融入岳家军。
《宋史》中的宋江,在受招安后,参与了征讨方腊的战斗,然而之后便无踪无影。而在《水浒传》里,宋江的结局则是被高俅和杨戬密谋毒死,蔡京对此一无所知。杨高俅设计时还特意提到:“和这蔡太师都瞒了,等太师奏过天子,请旨定夺。”这些细节彰显了宋江在朝廷中的脆弱地位以及他背后复杂的政治斗争。
晁盖的死在《水浒传》中似乎早已注定,并且在《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有一段预言暗示了这一点。这段话将晁盖与“石龟”相联系,暗示了他在梁山的领袖地位不可动摇。而晁盖的死,实际上是宋江能顺利接受招安的关键。如果晁盖不死,宋江的野心和计谋难以得逞。
尽管有些人认为晁盖死于“宋江的谋杀”,但实际情况是,晁盖死去对梁山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若晁盖依旧在位,梁山好汉的结局或许会有很大的不同。宋江虽然有野心,但性格上与晁盖的豪气与义气迥异,后者的忠义和直爽成为了他领导梁山的一大优势。与之相比,宋江更多的是充满了功利心和野心,愿意用一切手段换取自己的地位和名利。
最终,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命运是由晁盖的死亡决定的。无论是《水浒传》中的描写,还是历史中的相关记载,都无法避免这一结局。这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无常,也揭示了英雄命运的多舛。每个人看待梁山好汉的方式都不同,晁盖若继续领导梁山,究竟会如何,我们只能在无尽的猜测和假设中求得一丝慰藉。而晁盖与宋江的领导斗争,是否能避免他们最后的悲剧,也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一个永恒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