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并对天下的功臣进行了封赏。在这其中,姜子牙因其卓越的贡献,被周武王姬发任命为齐地的封君,从而创建了齐国。自此以后,无论是在西周时期还是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始终扮演着一个相对重要的诸侯国角色。齐国的君主姜小白更是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足见齐国的地位。然而,随着姜氏王朝的传承到齐康公时期,大夫田和对其进行了放逐,流落至偏远的海岛上,成为“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的流亡者。随后,田和自立为齐国的国君,历史上称之为“田氏代齐”。
据《战国策》的记载,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任命田和为齐侯,由此田氏在名义上获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在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后,齐国的封地也归入田氏的控制,姜姓和吕氏从此退出了对齐国的统治历史。尽管田氏取代了姜氏,但并没有更改国号,齐国依然以“齐”为名,这一点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历史上通常朝代更迭后,开国君主都会选择改国号,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在于先秦时期的国家观念与秦朝时期之后存在显著的差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此后每次改朝换代均会伴随国号的更替。国号往往源于开国君主的封号,如汉王刘邦以“汉”为国号,唐王李渊以“唐”为国号。有时国号的选择还与开国君主的姓氏有关,比如陈霸先选择了“陈”作为国号。
然而,在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天下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结构,夏、商、周仅是各自的盟主。在那个时候,国号实际上只是表明地理位置或者部落名称,并未承载任何政权合法性的含义。齐国之所以得名,正是因为建立在齐地之上,并非单纯代表着姜氏。田氏篡位后并不需要更改国号,毕竟无论如何,该国的土地仍然在齐地。时至今日,山东省依然被称为“齐鲁大地”,可见其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
此外,田氏接管齐国时,齐国已经存在了七百年,这个国度对于百姓而言承载着深厚的感情。如果贸然更改国号,势必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对,这对于刚刚上任的田氏国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田氏能够替代姜氏,实际上是经历了百余年的积累与努力,通过对百姓的恩惠赢得人心。在这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环境下,百姓既支持你登基,也能因国号的更改而反对你,将你拉下马。在诸国混战的战国时期,田氏取代姜氏后首要任务是巩固自身的国君地位、稳定政局,而非冒险更改国号。
假如在齐国政权更迭的关键时刻爆发了内乱,周边的诸侯国必然会趁机攻伐齐国。为了区区一个国号而自陷困境,实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