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使内容更丰富。
---
这些年,清宫戏中频繁提到“军机处”和“军机大臣”,给人一种权力非凡的感觉。那么,究竟什么是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是由哪些人组成呢?
军机处,全称是“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又称“军机房”或“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构之一。它的地位极其关键,掌控着军政大权。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当时清廷正忙于北方边疆的军事行动,军务异常紧张。由于当时的内阁设在太和门外,官员众多,来往复杂,极易泄露军机。为了防止机密外泄,雍正皇帝特地在靠近内廷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中心。军机房人员均从内阁中挑选那些最为谨慎、可信的官员,专门负责文书撰写和机密事务。其主要职责是“掌书谕旨,统筹军国大事,协助皇帝处理机务”。到了雍正十年,军机房更名为“办理军机处”,定位为专门处理紧急军务的机构,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政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常设的军政决策机关。乾隆皇帝时期,机构名称中“办理”二字被省略,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下设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这些大臣由皇帝从满汉两族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及其他京城高官中遴选,没有固定人数,人数通常在三至五人之间,繁忙时期甚至多达六七人,最高纪录曾达到十一人。军机大臣中设有首席军机大臣,称为“揆席”,负责日常值班,随时待命接受皇帝召见,无论皇帝是否出巡,都需在场。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掌书谕旨,统筹军国要务,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实际上是皇帝的贴身秘书,代为处理政务。军机大臣的正式称谓最初为“办理军机事务”,后来细分为“军机处行走”和“军机处学习行走”两种身份。到了嘉庆年间,“学习行走”成为新官员的实习称号,资深后即可去掉“学习”二字。光绪末年,军机大臣的任命形式也更为直接。所谓“行走”,指的是临时派驻值班的职务,不属于正式官职,没有固定品级和俸禄,只是兼差性质。清代官员在非正式岗位上的兼职职务,普遍在名称后加“行走”,如“御前大臣上行走”“上书房行走”等。有人常问军机大臣属于几品官,实际上清朝并未对军机大臣的品级做出统一规定,他们的官阶与其原职或兼职身份相同。
军机大臣手下还有军机章京,人员从内阁和六部中抽调的中等官员担任,负责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审核奏章、根据皇帝意图起草谕旨,以及记录档案等工作。虽然军机章京的官品不高,但因接触机密,被戏称为“小军机”。军机章京分满、汉两班,各有一名领班和帮领班。最初没有固定人数,至嘉庆初年才规定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并且分两班轮值,每班八人。军机章京的任命被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不仅掌管国家机密,还拥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其权限远远超过内阁和六部。全国各地的奏章都需经军机处审核票签后,再呈皇帝批示。皇帝的机要谕旨均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通过兵部转达给地方督抚,内阁对此无权干涉。
按照清朝传统制度,军机处应在战时设立,战事结束后即行撤销,因此雍正和乾隆时期的官方典籍《会典》中并未将军机处列入常设机构。然而,自乾隆以后,军机处不仅常设下来,其权力还逐渐扩大。到嘉庆年间,军机处正式成为国家固定的行政机关。
军机处设立之初,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于皇亲国戚,亲王一般不参与军机事务。但嘉庆四年(1799年),清仁宗破例命令成亲王入军机办事。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亲王多任领班军机大臣,成为常态。
据《清代职官年表》统计,清朝共有军机大臣147名,其中满族63人,蒙古族11人,汉族73人。乾隆朝军机大臣人数最多,共49人;光绪朝次之,有36人。军机章京总数超过700人。
有些人将军机处比作现代的总参谋部,但这并不准确。军机处虽权势显赫,却并非纯粹的军事指挥机构,亦无权直接调兵遣将,且不专注于军事事务。也有人认为军机处类似蒋介石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从为皇帝办理政务、担任秘书的角度看,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实际差别很大。蒋介石的侍从室成员多为校尉级参谋、秘书和侍卫,主要负责情报、警卫及日常事务,不参与军政决策;而军机大臣皆为正一品或正二品高官,人数少,专注于重大政务,不涉及繁杂琐事。
当时大清并无专门的军令机构负责战场指挥,军机处的组成也不具备担负最高军事指挥的能力。此短板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
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年),清军机大臣名单包括:
爱新觉罗·世铎(礼亲王,领班军机大臣)
爱新觉罗·奕訢(恭亲王,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
觉尔察·额勒和布(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
张之万(东阁大学士,正一品)
李鸿藻(礼部尚书,从一品)
孙毓汶(兵部尚书,从一品)
翁同龢(户部尚书,从一品)
徐用仪(吏部侍郎,正二品)
刚毅(礼部侍郎,正二品)
钱应溥(礼部侍郎,正二品)
他们的平均年龄高达65.6岁,最大83岁(张之万),最小也有51岁(礼亲王世铎)。相比之下,日本在战争爆发前,专门设立了战时最高统帅机构——大本营,作为战争最高指挥机关。天皇为最高统帅,通过御前会议统一决策。大本营成员包括: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参谋总长,陆军大将)
川上操六(副总长,陆军中将)
中牟田仓之助(海军军令部长,海军中将)
桦山资纪(海军军令部长,海军中将)
大山岩(陆军大臣,陆军大将)
西乡从道(海军大臣,海军大将)
冈泽精(侍从武官长兼军事内局长,陆军少将)
大本营成员平均年龄51.6岁,正值壮年,最大57岁(桦山资纪),最小46岁(川上操六),比清军机大臣平均年轻14岁。大本营除了陆海军高级将领,还包含首相伊藤博文和枢密院议长兼外务大臣,确保军事与政治战略紧密结合。
日军大本营成员皆为现役军方高层,具备丰富实战经验。而清军机大臣中,礼亲王世铎和恭亲王奕訢作为皇族,缺乏军事专业知识;其余多为进士、举人出身,精通儒家经典,官场经验丰富,但对军事事务不熟悉。大本营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第二阶段作战专门设立“征清大总督府”作为前线指挥机构,由大本营成员亲自领导。
相比之下,清军机大臣多为年长且平庸的官僚,缺乏指挥战场的能力。礼亲王世铎“终身温和无威严,对内侍恭谨有加”;接替他的恭亲王奕訢则一味揣摩慈禧意图;额勒和布为人寡言,缺乏作为;张之万唯唯诺诺,迎合上意;孙毓汶则狡猾且依仗权势。实际上,谁能进入军机处,关键在于慈禧的青睐,光绪皇帝虽已“亲政”,却难以左右。有人评价孙毓汶是西太后“最得信任之人”,并与太监李莲英结义,能窥探内宫秘密,视皇帝光绪为虚设。翁同龢则更为阴险,因与李鸿章有私怨,曾在户部故意刁难北洋水师。甲午战前,他甚至希望李鸿章战败,以便整顿。军机大臣内部缺乏统一,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互相攻击,导致决策经常陷入僵局。这个本应为大清谋划天下的权力中心,反而成了勾心斗角的场所。战争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清朝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大臣改任总理大臣和协理大臣,军机处与旧内阁一同撤销,结束了其在清朝政坛的历史使命。
---
这样改写后,文章更为丰富细腻,同时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内容和字数比例。如果需要,我还能帮你调整语气或突出某些部分。你看这样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