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美国记者曾经采访梁漱溟,问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您认为中国历史上谁才是最伟大的人物?”
梁漱溟老先生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我觉得不是过去的谁,也不是现在的谁,恐怕还是毛泽东。毛泽东实在是非同凡响,恐怕在历史上都少有其匹,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人物。他开创了共产党,若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这绝对是个铁的事实。”
此外,梁漱溟还提到了周恩来,他说:“周恩来在过去被称为完人——一个完美的人,论品格他是最好的。但他天生就是第二把交椅,是为毛泽东辅佐的人。”
从这番话中可以明显看出,梁漱溟心中毛主席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的成就超越了国界,堪称世界级的历史巨人。
那么,这位美国记者为何要向梁漱溟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这与梁漱溟和毛泽东之间特殊的关系密不可分。
说起来,梁漱溟和毛泽东同为1893年出生,梁漱溟比毛主席大两个月。抗战期间,梁漱溟曾亲赴延安,与毛主席彻夜长谈,那场对话解开了他心中许多疑惑,也令他对毛主席的才学和风度大加赞赏。
梁漱溟晚年回忆道:“如今回想那场激烈的争论,最令我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采与气度。他身穿一件皮袍,有时踱步,有时坐着,偶尔躺在床上,举止十分从容自在。他不急躁,不争辩,语言幽默,常常说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妙语。虽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却让我感到如老友间的轻松交谈。”
不过,建国以后,两人关于治国理想却出现了明显分歧。
毛主席深知,中国近代发展缓慢,关键原因是工业基础薄弱,尤其缺少先进生产工具,导致各行各业生产效率无法提升。因此,他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现在中国飞机造不出来,大炮造不出来,坦克造不出来,汽车造不出来,很多精密仪器也造不出来……重工业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制造业,然后才能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在毛主席看来,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推动轻工业进步,继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
然而,梁漱溟对此持反对意见。
他在建国前长期投身乡村改造,对农民生活深有体会。建国后,国家将大量资源和政策倾斜给重工业,农业相对落后,农民生活艰苦,这令梁漱溟非常痛心。
1953年9月,全国政协扩大会议上,他直言不讳地说:“农民生活太苦了,‘工人在天上,农民在地下’,共产党是靠农民打天下的,胜利了,不能忘了农民!”
梁漱溟为农民代言,展现了良知和担当。但国家有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快速提升重工业水平,暂时牺牲农民利益,也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农业。
对此,毛主席进行了严厉批评,他在大会上指出:“有人反对总路线,认为农民苦,要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道讲的‘施仁政’吧。但须知,有大仁政与小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败美帝是大仁政。只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就是帮美国人。有人竟然班门弄斧,似乎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今天的政权基础是工农利益一致,这基础不可分裂,不可破坏!”
梁漱溟性格耿直,不肯轻易妥协,反驳毛主席时言辞激烈,会议一度失控,最终他被众人围攻,哑口无言。
这次会议给梁漱溟带来沉重打击,他和毛主席之间裂痕加深,从此未再相见。
因此,许多人以为梁漱溟心中对毛主席极有怨恨,定不会再说他的好话。
然而,毛主席去世后,梁漱溟并未恶言相向,反而自责道:“当时是我态度不好,说话不分场合,让他为难。我更不该伤害他的感情,这是我的错误。大家都有不对,他已逝去,我感到深深的孤寂。”
甚至在那次美国记者采访时,梁漱溟仍然说出了那番话,认为毛主席虽有过失,但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表达了他由衷的敬意。
(参考资料:《梁漱溟传》《回看毛泽东》《民国碎片之文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