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邱会作出狱后得知自己提出的三个要求并未得到满足,便愤愤不平地表示,如果问题无法解决,他宁愿回到监狱。那时,他所提出的要求究竟是什么?最终是否得到满足呢?
邱会作,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从小,他便深受家庭的熏陶,心中滋生了对共产党的崇敬之情。13岁时,邱会作加入红军,凭借着出色的组织能力与丰富的后勤经验,很快成为一名深得上级信任的多面手宣传队长。无论是鼓舞士气还是保障物资,他都能得心应手,成为战友们的得力助手。
在艰苦的长征过程中,邱会作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物资短缺,毫不退缩。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野,为部队搜集野菜和粮食,确保了士兵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极大稳定了军心。他不仅在后勤保障上展现了卓越的能力,还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多次负伤从未退缩,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始终站在前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邱会作在中央军委供给部担任副部长,他始终是我军后勤线上的坚强支柱,为胜利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内战的爆发,邱会作紧随林彪的脚步,带领部队在南北战场上纵横捭阖。无论是冰天雪地的东北,还是广袤的华北平原,再到华中、华南的激烈战场,邱会作屡次带领部队战胜强敌,屡建奇功。
特别是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邱会作指挥的第8纵队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突破了敌人的锦州防线,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退路,为胜利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战斗中,第8纵队再次冲锋在前,作出了赫赫战功。战役结束后,邱会作带领部队迅速行军,成功包围天津和塘沽,并亲自指挥了对天津的强攻。
1949年,8纵改编为第45军,邱会作担任军政委,继续率领部队奋勇南征北战,参与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广西的剿匪行动。1955年,国家为了表彰邱会作的卓越贡献,授予他中将军衔,这无疑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然而,命运在文革期间急转直下。邱会作错误地与林彪等反革命分子勾结,成为了不法行为的一部分,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1973年,邱会作被开除出党,接受了隔离审查,并于1981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原本以为他将在铁窗内度过余生,但考虑到邱会作曾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及其健康状况,组织决定为他特批保外就医,并安排他在西安定居。
1981年,当邱会作得知保外就医的决定时,他被详细告知出狱后的生活安排,组织关心地询问他是否有其他需求。邱会作提出了三项要求:首先是住房需要具备供暖和热水沐浴设施;其次希望住所靠近医院,以便于随时就医。然而,当他刚抵达西安,看到为他安排的住房时,感到非常失望。那是一个老旧的小区,房屋没有供暖设施,热水也难以提供,医院更是距离很远,根本不符合他的要求。邱会作不禁心生不满,直言:“我宁愿回监狱。”
看到邱会作如此不满,安置人员立刻将情况上报,并经过紧急协调,决定为邱会作重新安排住处。新居位于一个新建的小区,面积约40平米,设施齐全,供暖设施完备,而且医院就在附近,步行不过十分钟,邱会作对此非常满意,立即搬入。
由于邱会作仍在服刑期间,且没有经济来源,组织给予了他每月150元的生活补助,并额外提供了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以确保他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在医疗方面,邱会作得到了省医院免费的诊疗待遇。1985年,他的生活补助被增加至200元,这在当时足以支撑一个四口之家的日常开销。
时光流转,1992年,组织决定为邱会作更换居住环境,将他迁入一座设施完善、风景宜人的干部休养所。这套新居面积超过100平米,并配有一辆小汽车,以方便邱会作日常出行。这一切安排,充分体现了组织对邱会作晚年生活的关怀与照顾。最终,邱会作在2002年以88岁高龄安详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