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对你这篇文章的改写版本,我保持了原文的总字数和语义,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且易读。
---
“关羽大意失荆州”常被视为刘备集团兴衰的关键转折点。荆州一失,接踵而至的夷陵惨败随之而来,刘备也因此郁郁而终。随后诸葛亮只能带兵出祁山、过陈仓,远离了原先“隆中对”中对抗曹魏的战略核心。两大支柱之一的荆州支撑倒塌,使得“以攻为守”的伐魏战略失去了根基,而想要灭魏吞吴,也不过成了纸上谈兵的理想。
若只以成败来论英雄,关羽似乎并非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但从现实的复杂局势来看,刘备和诸葛亮实际上别无选择。如果追根溯源,从五个重要角度评估,五虎上将和诸葛亮都不完全适合守荆州。让关羽担任那个名义上的“荆州牧”,实际上是刘备在局势紧迫、无计可施时的唯一可行之策。
细读三国史料,我们会发现关羽并非简单“大意失荆州”。即便他像诸葛亮那样一生极为谨慎,也难以抵挡曹魏和孙吴的双重夹击。在那种极为恶劣的形势下,若他还能守住荆州,关羽就该被尊为超凡入圣的天神,而不仅仅是武圣了。
关羽在襄樊苦苦苦战,身边糜芳和傅士仁不仅未能积极支援,反而成了拖累(糜芳、傅士仁主要负责军资供应,但未能协同救援),而刘封与孟达更是袖手旁观。关羽围攻樊城和襄阳,反复呼吁封、达率军相助,二人却以山郡刚刚归顺为由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与此同时,曹操即使在于禁七军覆没后,依然迅速派遣徐晃、张辽星夜驰援。关羽与曹操的战争潜能对比,宛如乞丐与海龙王较量,天壤之别。
即使有充足的粮草和兵员,也未必能够守住荆州。关羽内无粮草补给,外无援兵支援,败局早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今天我们必须思考:荆州失陷,真的是关羽的大意所致吗?假如关羽并非最佳镇守人选,刘备又该如何调兵遣将,才能确保荆州不失?
刘备一生最大的困扰就是人才短缺。他手中可用的谋士和大将,顶多也就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这十来人,根本无法与“谋将如云、智囊如雨”的曹操相比,也远不及江东孙权家族人才济济、代代相传。
刘备既想巧取西川,又想硬攻汉中,恨不得一人分身两用,根本不可能从西川或汉中抽调兵力去支援荆州。况且关羽性格高傲,不可能随便派几个人去,否则只会激化荆州内部矛盾,增加危机。关羽与糜芳、傅士仁、刘封、孟达之间关系紧张,且他与其他高级官员的矛盾亦不少:“潘濬字承明,武陵人。先主入蜀后,任荆州治中,管理州务,亦与关羽不睦。”
关羽擅长战争,却不善内政与外交。刘备让他假节钺“董督荆州事”,相当于军政大权一肩挑,还得与孙权保持良好关系,这对关羽而言无疑是强人所难。
夺取西川、争得汉中,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也迎来了转折期。地盘扩展一倍多,危机随之加剧,甚至可以说已到了强弩之末。
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已显力不从心。诸葛亮在成都也有些手足无措:“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诸葛亮请教杨洪,洪曰:‘汉中是益州咽喉,存亡关键,无汉中则无蜀,此家门之祸也。眼下形势,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须迟疑?’”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那谁来耕田织布?诸葛亮考虑到这个现实,却无可奈何。刘备集团承受不起重大失败,只能咬牙坚持。若汉中之战耗尽家底依然无法击退曹操,西川也将难保,最终只能退守荆州。
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和荆州同时开战。即使是曹操,也感到捉襟见肘。刘备家底更为薄弱,双线作战不仅需要充足后勤,还需众多能征惯战的将士和智谋超群的谋士,而这两项正是刘备集团的短板。
细看史料,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时间线重叠。刘备没能驰援关羽,实在是因无力抽调兵力。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曹洪、曹休在下辨击败吴兰并斩杀其部将任夔等人。张飞、马超则在汉中受挫,吴兰被阴平氐族地方武装截杀,首级送至曹操。秋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西征刘备。冬十月,曹仁从樊城出发,围攻属于关羽势力的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斩杀受关羽指挥的侯音,屠宛城。汉中战场上,刘备也在阳平斩杀夏侯渊。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从长安出斜谷进攻阳平,刘备险守,双方陷入僵持。秋七月,曹操派于禁率七军三万人支援曹仁攻关羽,八月,关羽借天时地利全歼于禁军队,生擒于禁,围困曹仁。曹操紧急派徐晃援救。
从这些连串战事可见,汉中和荆襄战场同时火爆,关羽在襄樊承受曹操的强大攻势,刘备在汉中苦战,远非小说中描写的顺风顺水,曹操门牙虽被击落,却未被打垮。
曹操未被击溃,刘备和关羽却已疲惫不堪。尤其关羽抓获大量俘虏,粮食急剧紧张:“魏军于禁救樊,关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因粮食短缺,擅自取用湘关粮米。孙权闻讯后,遂决定行动。”
关羽饥饿难耐,不得已抢夺盟友孙权的粮食,引发孙刘联盟的破裂。孙权撕去伪装,全面发动对荆州的进攻。
面对曹操孙权的南北夹击,关羽孤立无援。即使刘备携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魏延放弃益州和汉中回防,也未必能保住荆州。更何况,益州和汉中比荆州更为重要——“天府之国”,刘备若想复兴汉室,荆州虽重要,西川更不可失。
诸葛亮“隆中对”的理想远大:“跨荆益,守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令一上将率荆州军向宛、洛,将军亲率益州军出秦川,百姓焉敢不以食壶浆迎接?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状况相当了解,他心目中的荆州上将,自然是关羽。若从忠诚、威望、能力、内政、外交五方面衡量,关羽至少在前三项表现出色。
刘备集团中,真正可称万人敌者仅关羽、张飞两人,关羽明显更胜一筹。在曹魏官员眼中,“蜀中名将唯羽”,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均难及。诸葛亮写给关羽的信中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当与益德并驾齐驱,然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关羽在忠诚、威望、独立作战能力三方面均表现优异,唯有两项短板:内部关系处理不善,外交能力欠缺。
关羽是出色武将,带兵作战、攻城略地毫无问题,但同时担负荆州军政大权,并与孙权妥善交往,显然超出其能力范围。即使诸葛亮,也不具备五项皆优的条件:他入蜀较晚,资历不深,虽擅内政外交,但军功威望有限,且其东吴有亲兄,难获刘备百分百信任。
刘备识人用人之明堪比曹操,甚至略胜一筹,在关羽和诸葛亮间只能选择关羽。
诸葛亮擅长内政外交,但其他三项不及关羽。张飞、赵云更难胜任:张飞嗜酒暴躁,徐州失守即是明证;赵云虽忠诚,威望不足,难以管束糜芳刘封等“王亲国戚”。
马超镇守荆州几乎无可能:他原本也是一方霸主,若掌控荆州,绝不会服从刘备。马超为争权不惜亲情,怎会忠于刘备?
当时马超声誉欠佳,刘备只能谨慎用之:“若不爱亲,焉能爱人?”
诸葛亮、张飞、赵云、马超均难与关羽匹敌。黄忠、魏延更不在话下:魏延入川前默默无闻,可能仅是私人打手;黄忠先投曹后归刘,曹操让他守荆州,简直荒谬。
刘备麾下虽有忠诚之士,人才却十分匮乏。孙乾、简雍、糜竺、伊籍等治中从事能胜任文职,出使东吴也不失体面,但让他们镇守一方,明显力不从心。
任何战争,根本都是后勤和人才的较量。曹操拥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刘晔、司马懿等谋士,还有夏侯惇、曹仁、臧霸、张辽等经验丰富的将领。仅曹仁一人,关羽就极为头疼。
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自赤壁后被曹、刘、孙瓜分,三方势力错综复杂,大小战斗不断。选定荆州守将,首要考量是忠诚与指挥能力,没有人比关羽更合适。
综上五个方面,只有关羽及格,正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心头大患。汉中、荆襄战火连绵,兵力无法调配,刚刚夺得的益州又不稳固,只能孤注一掷由关羽镇守荆州,且无援助。
刘备丢失荆州,意味着一统天下的资本丢失半数。最终他只能接受现实,以割地求和的代价重修与东吴的联盟。惋惜之余,不禁令人遐想:若历史可重演,刘备和诸葛亮会派谁去“董督荆州事”?
刘备和诸葛亮难以破解的难题,或许你有答案。半壶老酒最后请教诸位读者:若从忠诚、威望、能力、内政、外交五个方面考量,谁或哪几人才能坚守荆州,抵挡曹军持续进攻,并防止孙权背后捅刀?
---
需要我帮你进一步精炼或者写成其他风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