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大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突然去世,帝国局势一度陷入动荡。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霍光迎来了自己的权力巅峰,他帮助18岁的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刘询)顺利登基。霍光从汉武帝晚年开始掌握政权,直到汉昭帝时期一直担任辅政大臣,尽管他在昭帝去世后两度废立皇帝(先后拥立昌邑王刘贺和黄曾孙刘病已),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汉王朝的事实上的核心人物。犹如伊尹辅佐夏朝、周公辅佐周朝那样,霍光的地位无人能敌。他的权力之大、影响之广,足以令人惊叹,而这样的臣子,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
霍光的忠诚也无可非议。尽管他在权力巅峰时,完全有能力撼动大汉帝国的根基,甚至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但霍光从未动过这样的念头。相反,他始终将精力投入到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之中,丝毫没有非分之想。即便是在废立皇帝这一重大政治决策上,霍光也是出于国家的利益,而非个人的权力欲望。霍光如果想要继续牢牢把握朝政,扶持一个幼帝登基,便可以永远掌控朝堂,然而他没有这样做。汉武帝刘彻果真眼光独到,能够识人于细微之处,这一举动也成了后世众人公认的正确选择。
然而,霍光虽然才智过人,但毕竟也并非完人,他也有过失误,而这次失误最终导致了霍家悲剧的发生。由于霍光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国家事务,忙于朝政,导致家庭事务往往被忽视。于是,他将家务交给了妻子霍显打理。但霍显显然缺乏霍光的政治智慧和眼光,且对儿子们宠爱有加,导致霍家的子弟大多品行不端,长安城里几乎没有人看得起霍家。而霍显利用丈夫霍光的权势,安插家族成员于朝廷和长安的各个重要职位,以保证霍家能够权势永续。
霍显的野心远不止这些,她看中了皇后的宝座,试图将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扶持成皇后。她深知刘询对许平君感情深厚,因此巧妙地通过“情感攻势”让刘询无法拒绝。然而,刘询坚守道德底线,坚定地表示自己绝不废除许平君,始终忠于当年的誓言。霍显虽然未能如愿,但并未放弃。她转而采用了更为阴险的手段。在许平君生产期间,霍显指使产婆在许平君的药物中加入毒药,导致了许平君的突然死亡。许平君的死,彻底改变了宫廷的格局,霍显得以将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推上皇后的宝座。而令人大感寒心的是,整个宫廷没有一人敢揭露此事的真相,只有刘询一人依旧在蒙昧中。
大汉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三月,霍光因病去世。在他临终时,刘询和上官太后一同亲自处理了丧事,并为霍光举行了如同帝王般的葬礼。霍光的葬礼堪称豪华,有玉衣、梓宫、便房等殡葬用具,甚至用黄屋送葬,谥号“宣成”,可见他生前的崇高地位与声望。按照常理,这场葬礼应该是霍光一生的终结,而他的功绩也应该为历史铭刻。但在霍光死后的四个月,一场震惊朝廷的变故,彻底改变了霍光的历史定位。
霍光去世后,刘询终于亲自掌握政权,成为汉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此时,他正值24岁,正是年轻气盛、雄心壮志的时刻。他迅速废除了辅政大臣制度,宣布从此帝国所有事务、包括2000石以上官员的任免,都必须由皇帝亲自决定。与此同时,刘询清理了霍家在朝廷内的官员,开始整顿官场秩序。随着刘询这些行动的展开,许多官员感受到风向的变化,纷纷上报霍家有谋反之举的证据。虽然这些“证据”多数都是虚构的,但刘询仍旧深知,若霍家真有叛国之心,早就付诸实践,而不可能等到如今。与此同时,霍光生前的丰功伟绩并未被刘询遗忘,刘询依然心存感恩,因此他也对霍光没有一丝责怪。
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七月,几名宫女向刘询揭发了许平君之死的真相,经过核实,刘询震怒不已。得知自己亲爱的妻子竟死于霍家的毒手,他愤怒至极。随即,刘询下令将霍家满门抄斩,霍显的所有家族成员被投入监狱,霍成君的皇后宝座被废除,并被囚禁在冷宫中,终生不得再见天日。霍家,曾经掌握大汉命运的家族,就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切源于霍显的野心,她借霍光的影响力,肆意谋取私利,不惜残害无辜。霍光辛苦一生建立起来的霍家声势,最终因霍显的权力欲望而毁于一旦。尽管霍光为汉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刘询依然秉公处理,最终霍家族人遭到满门抄斩。
后来,刘询为了表彰“昭宣中兴”的功臣,依然将霍光列为首位,表彰他的历史功勋。然而,霍光的死,却意味着大汉政权的一个转折点。霍光死后,后来的权臣们不再像他那样,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反而开始谋求私利,最终引发了王莽篡汉、东汉外戚操控政权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