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是一个横扫三代王朝、威震中原的强大民族,他们统治着半个中国,让北宋朝廷头疼不已——这就是契丹族。
当时,契丹拥有数百万的族人,是北宋多次出兵也未能完全征服的劲敌。
那么,当契丹最终灭亡之后,这些族人都去了哪里?如今又以何种面貌存在?答案或许令你意想不到。
与其他游牧民族相比,契丹的崛起较晚。最早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早在唐朝时期,契丹就曾向唐朝表示臣服,表现出低调的姿态。
当时他们尚未强大,顶头上司是突厥族,因实力不足,不得不暂时低调忍让。
契丹开始萌生反叛之心,是在武则天执政的年代。身为游牧民族,远离京师,加之天性好战,迟早会爆发冲突。
随后多年间,契丹不断骚扰唐朝边境,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实力逐渐增强。
真正意义上的契丹崛起,要追溯到公元907年。此时,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结束了分散的部落时代,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封建国家——辽国。
辽国在随后的百余年里,成为北宋最大的威胁和难题。
唐代时的契丹还是零散的部落,缺乏统一的军队和组织,难以成气候。
但辽国时代的契丹不同,他们拥有了强有力的统治者和制度,逐步向中原文化学习,组建正规军队。
耶律阿保机不仅制定法律,完善官制,还创造了契丹文字。辽国在全盛时期曾吞并渤海国,疆域一度扩展至近500万平方公里。
宋朝一直被契丹压制,部分原因在于赵匡胤建立北宋时,辽国已经存在了53年。
北宋初期,虽然内部战斗力强且凝聚力高,但也极为动荡。宋辽两国仿佛天生的死敌,势同水火。
赵匡胤是个有远见的君主,他没有轻率发动战争,而是在东北边境布防严密,保持以守为攻的策略。
在他的治理下,契丹多年保持相对克制,没有大规模挑衅。
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双方关系开始微妙变化。赵光义亲自北伐,试图与契丹决战。
遗憾的是,北宋军队在激战中被击败,赵光义受伤,最终被迫撤退。
此后,宋辽之间的恩怨日深,赵光义多次企图灭契丹,但多次遭遇失败。
无奈之下,北宋由攻转守,契丹则开始摸透宋军底细,发动更猛烈的进攻。
宋辽战争持续不断,历代北宋皇帝多次亲征,虽偶有胜绩,但对辽国影响甚微。
契丹越战越勇,甚至一边盯着北宋,一边骚扰西夏,搅得宋朝头疼不已。
辽国成了当时最强割据政权,宋军北伐往往付出巨大牺牲才能取得些许进展,得不偿失。
辽国的强盛,意味着契丹文明和经济同步发展,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游牧民族逐渐吸收中原文化,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新的思考。
契丹开始意识到,中原人将他们与突厥同归为匈奴,视为蛮夷而轻视。
因此,他们希望通过积累历史文化底蕴,赢得尊重。
契丹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正是与北宋激烈争夺的根源之一。
两国争夺的焦点之一,就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
这片地区原属中原,但被辽国割占,宋太祖时期便有收复意图。
尤其是幽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交通枢纽。
幽州即是今日北京,因其战略地位,宋太宗多次尝试夺回,导致长期拉锯。
从北宋初期到中期,宋辽实力相当,双方保持相对平衡的对峙。
但北宋晚期,朝政日益腐败,皇帝昏庸,导致实力衰退,燕云地区始终未能收复。
历史总有起伏,宋朝衰落,辽国也难以永远辉煌。
辽兴宗继位后,辽国逐渐走向衰败,仍偶尔骚扰西夏。
直到金朝崛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最终彻底击败辽国。
辽国存在不过210年,灭亡后,契丹人四散谋生。
部分契丹贵族在西北建立了西辽,存在了87年,最后被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灭亡。
自此,契丹在历史上逐渐消失。
数万契丹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西辽灭亡后,他们流向何方?如今又有何踪迹?
令人惊讶的是,辽国灭亡后,一些契丹人迁回东北,成为金朝臣民。
他们改姓氏,与女真人通婚,随金军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全国。
部分人途中定居,有人因勇敢被封官,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赤峰、吉林等地。
如今,这些契丹后裔多与其他民族通婚,血统已不纯正。
2004年,专家利用DNA技术揭开契丹族消失之谜。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证明,达斡尔族与契丹族血缘关系极为接近。
达斡尔族与蒙古族杂居,历来是能征善战的民族,曾被努尔哈赤征服,康熙年间正式定名。
有趣的是,达斡尔族在清代前曾使用契丹文字,学者通过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对比,认为他们与契丹极为相似。
现今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三地。
因契丹后裔早期逃亡改姓,很多血统渊源难以追溯。
除这三地,达斡尔族在中国31个省市均有分布。
有学者认为河南部分杨姓人可能源于契丹,虽缺乏史料佐证。
此外,云南施甸县一支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引起关注。
其祠堂祖宗牌位刻有“耶律”字样,DNA检测显示与契丹基因高度吻合。
这些分散各地的契丹后裔,虽然拥有共同起源,但因长期通婚,契丹血脉已被大大稀释。
如今达斡尔族虽有契丹血统,但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纯契丹。
过去朝代间虽有纷争,但现代社会里,56个民族早已融为一家。
他们共同构筑了今天的大家庭,我们应摒弃隔阂,理性看待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一致,携手前行。
了解了契丹族的兴衰变迁,你是否感到惊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