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的发妻——51岁的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这一消息无疑令许多人震惊,而对朱元璋来说,失去马皇后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贤内助,更是失去了一个伴随他共同经历艰辛岁月的女人。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更是他在建立大明帝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者。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夫妻的关系。尽管皇宫内美貌才貌兼具的美女众多,甚至有人有着不凡的才智和德行,但无论如何,马皇后的地位始终无人能动摇。
在马皇后临终之际,朱元璋关切地问她是否有未曾说出的话。马皇后的回答让朱元璋深感动容——她在临终前,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外,更多地是担忧国家的未来。她语重心长地对朱元璋说:“陛下,愿您选拔贤才,多听取他人建议,行事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且要诚心对待每一件事;希望您和皇子们能够贤能智慧,臣民百姓都能依赖朝廷。”
马皇后的去世,使朱元璋痛失良妻,他决心再也不立皇后了。他心里早已明白,自己唯一的皇后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她的位置。
尽管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依旧继续统治了16年。在这16年中,后宫空缺,急需有人来代行皇后的职责。此时,后宫中除去马皇后外,地位最高的是成穆贵妃孙氏。孙氏在1360年时年仅18岁,朱元璋亲自向孙氏的长兄孙瑛求婚,希望迎娶孙氏为妃。朱元璋得知孙氏贤良淑德,言行举止恭谨有礼,是一位罕见的佳人。孙氏因此深得宠爱,并先后为朱元璋生下四位公主。洪武三年,她被封为仅次于马皇后的贵妃,协助马皇后管理后宫。
然而,命运无常,成穆贵妃孙氏在洪武七年便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空缺的后宫。朱元璋心中无法忘怀妻子的影像,但在后宫需要有人统领的现实面前,他做出了决定。在马皇后去世后的丧期过后,朱元璋将李氏(广武卫指挥使李杰之女)册封为淑妃,虽然没有正式封为皇后,但实际上她担负了后宫的管理职责,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
据说,在太祖皇帝南征北战的日子里,李淑妃常常在他身旁,陪伴左右。她的深得宠爱,不言而喻。然而,李淑妃也未能长命百岁,很快便因病去世,后宫再次陷入无人治理的局面。为了确保后宫事务不至于一片混乱,朱元璋在剩余的妃嫔中挑选出一位德行出众者来继续管理后宫。
这时,郭宁妃便成为了朱元璋后宫中的第三位掌权者,地位甚至与皇后相当。纵观朱元璋31年的统治生涯,后宫的掌权者中,真正的“核心”仅有三位:马皇后、李淑妃以及郭宁妃。
马皇后无疑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她的皇后身份也当之无愧;李淑妃虽然未曾封为皇后,但在南征北战期间陪伴朱元璋左右,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至于郭宁妃,她凭什么能成为这一重要地位的继承者呢?要弄清这一点,就必须提到她的背景——郭氏家族的显赫。
郭氏家族在明朝初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勋贵家族。朱元璋的创业过程中,郭氏家族的支持至关重要,而这也得益于郭宁妃的父亲郭山甫。郭山甫是一位相面高手,当朱元璋在凤阳招兵买马时,曾路过郭山甫家。郭山甫为朱元璋相面,称他“公相贵不可言”,并且明确告诉儿子们:“你们要跟随这个人,未来必定有封侯之日。”
因此,郭山甫不仅让两个儿子郭兴和郭英跟随朱元璋一起闯天下,还将女儿郭氏送到了朱元璋身边。郭氏的这一行为不仅代表着郭山甫对朱元璋的支持,也显示了她本人在朱元璋心中的特殊地位。虽然郭氏最初是以妾室身份陪伴朱元璋,但她的贤德和忠诚,逐渐让她在朱元璋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随着朱元璋的逐渐崛起,郭氏也渐渐发挥了她的影响力,成为了后宫的重要人物,并在朱元璋长期外征时,负责管理后宫事务。她也时常效仿马皇后,辅佐朱元璋,尽心尽力,力求在繁忙的国家大事中为丈夫提供最大的支持。
在《郭氏族谱》中,记载了郭氏在洪武三年之前为朱元璋生下了两个女儿。而她正式被封为“宁妃”后,便全心全意地协助朱元璋处理后宫的事务,并且始终保持谦逊和温和的性格,始终不以权力自居。
洪武三年,郭宁妃为朱元璋生下了他们的第十个儿子——朱檀。朱檀虽年幼,却因其母的贤德,在朱元璋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成为了继承王位的候选人之一。年仅两个月,朱元璋便将所有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而朱檀被封为鲁王,封地位于山东的兖州。
然而,郭宁妃的儿子朱檀并未能够享尽荣华富贵。沉溺于女色和追求长生不老的他,最终因服用过多的“仙丹”而死。朱元璋听闻此事时愤怒至极,认为自己的儿子如此荒唐,最终追谥其为“鲁荒王”。郭宁妃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的唯一安慰就是刚出生的孙子。
朱檀去世后,朱元璋最终为其追封继任者,朱檀的儿子朱肇煇继承了鲁王的爵位。虽然朱肇煇年幼,但他在建文帝即位后,便得到了大力提拔,成为了明朝未来的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