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省份都有独特的别称,例如山西省以“三晋之地”著称,山东省则称为“齐鲁之地”,而河北省则被称为“燕赵之地”。这些称谓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然而,在那个时期,尽管只有一个秦国,陕西却被称为“三秦之地”,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要理解为什么陕西被称作“秦地”,我们需要回溯到周朝时期。陕西是周朝的兴起之地,西周的都城镐京便坐落于此。然而,随着周幽王的统治,西周的辉煌已然消逝,周王室走向了衰落。再加上周幽王的昏庸无道,使得西周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在周幽王统治的岁月里,他不仅贪婪腐败,更是对政事漠不关心,任用奸佞之徒虢石父担任卿士。虢石父贪得无厌,百姓在他的剥削下苦不堪言,怨声四起。周幽王对民心的失去无动于衷,最终做出了削权后妃和废除太子的愚蠢决定,激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夷犬戎发动进攻,最终在骊山脚下将周幽王杀害,导致西周的灭亡。随后,诸侯们推举了被废的太子姬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
虽然新国君诞生了,但镐京在战乱中已变得破败不堪。加之外敌如戎狄的威胁,周平王于登基的次年决定迁都洛邑。在此时,秦国作为周朝的附庸国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国君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周平王对此感激不已,遂封秦襄公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他,标志着秦国正式升格为诸侯国。
然而,这份封地并非易事,关键在于秦国的能力。毕竟岐山以西的地盘一直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最终结果是秦人成功击败西戎,岐山以西的土地正式纳入秦国的版图。今日的陕西省大致对应于这块土地,因此陕西也称为“秦地”。
那么,“三”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这一切与秦国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的封侯行为密切相关。尽管秦国在历任国君的努力下统一了全国,但这份统一并未稳固,其国仅存十五载便宣告灭亡。原本统一的天下迅速陷入混乱,各路贵族纷纷重新复国。此时,义军的共主楚怀王熊心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然而,那时实力强大的项羽看似已经牢牢握住这个王的宝座,最终却是刘邦先攻入咸阳。
项羽对此心有不甘,期望熊心封他为王,结果熊心却坚守承诺,于是项羽凭借庞大的势力不再听从怀王的命令,并向诸将宣称怀王是被项氏所拥立的,但在灭秦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战功,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将领们。最终,熊心被项羽尊为“义帝”,权力被架空,项羽随即进行封地,从而开始分配天下。根据约定,刘邦本应被封为秦王,但他却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巴蜀和汉中。为遏制刘邦的东进,项羽将秦国的核心地区陕西分为三块,分别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以此来防止刘邦的扩张。
因此,陕西便因而被称为“三秦之地”了。这一名称自古以来便有流传,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便曾在其诗中留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脍炙人口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