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历史中,许多人至今疑惑,为什么德国在没有完全拿下英国的情况下,竟敢挑战苏联这个庞大国家。当战争初期,德军的闪电战如同洪流般席卷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未能抵挡住。波兰在28天内便宣告投降,法国也仅仅坚持了39天。希腊、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甚至连短短几天或几小时的抵抗也未能成功。就连曾号称欧洲陆军最强的法国,也在德国的迅猛进攻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到此为止,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希腊等国家都已经沦为德国的占领区,而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国也被迫成为了德国的附庸。尽管瑞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保持了表面的中立态度,但这些相对实力较弱的国家根本无法影响战争的走向。此时,欧洲的局势几乎已经被德国牢牢掌控,剩下能够与德国抗衡的,仅有英国与苏联。当然,美国虽然此时尚未直接参战,但其对欧洲局势的关注和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全球范围内,能够有效遏制德国的力量仅剩下英国、苏联和美国。这三国中,英国早在1939年波兰战役后就宣布对德国宣战,而美苏两国此时依旧保持中立。按理说,德国应该集中精力对付已经宣战的英国,避免激怒尚未参战的美苏。尽管英国远征军在法国战役中遭遇重创,68111名英军阵亡、受伤或被俘,但通过敦刻尔克撤退,英国保留了关键的反击力量。然而,英国在法国战役中失去了大量重型装备,导致本土防卫压力骤增。
此时的德国正处于战争的巅峰:除了英国和苏联,几乎整个欧洲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虽然德国在陆地战斗中几乎无敌,但它的海军实力却无法与英国这座海上强国相抗衡。征服英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而这正是德国的短板。作为一个大陆性国家,德国的陆军世界顶尖,空军实力也不可小觑,但海军却相对薄弱。即使在一战时期,德国海军号称世界第二,但与拥有世界第一海军的英国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虽然德国海军一度打击了英国海军,但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在与英国海军的对抗中一直处于下风。即便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施了极为严苛的限制,德国依然试图通过重新武装崛起。然而,尽管陆军和空军得到了巨大的加强,海军却始终处于弱势。德国虽发展出潜艇战术,但这也仅仅是为了弥补水面舰艇的不足。与英美等海军强国不同,德国海军缺乏强大的水面舰艇,导致其海上行动能力十分有限。
即使在马耳他战役中,德国与意大利联手,也未能战胜英国海军,暴露了其海军的弱点。更为严重的是,德军在北非战场上的失败,也与海军不足导致的补给困难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德国几乎将所有资源投入陆军和空军的建设,而海军则被忽视。这一战略失误,使得德国始终未能突破英吉利海峡,无法实现对英国的征服。
对于入侵英国的计划,希特勒在设计“海狮计划”时,充分意识到了德国海军的劣势。于是,他决定将入侵任务交给戈林领导的空军。希特勒希望通过空袭摧毁英国的自信心,并削弱其陆军和海军力量,以迫使英国投降。戈林为此集结了德国空军的主力,组成了3个航空队,约2669架飞机,战斗机和轰炸机数量各占一半,形成了明显的数量优势。与此相比,英国空军则只有约7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
面对德国的空袭威胁,英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组建飞机制造部,提高生产能力,设立防空指挥中心,加强空军训练等。尤其是在雷达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英国通过大量部署观察员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此外,英国动员了大量的英联邦成员国参与空军建设。通过这些措施,英国大幅提高了空军的防御能力,每月可培养200名新飞行员,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空袭压力。
尽管德国空军在初期占据优势,但随着战斗的推进,德国的损失逐渐增大,空中对抗的局势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希特勒的石油储备问题也逐渐暴露,尤其在1942年2月后,德国无法支撑对英国的长期空袭。最终,德国不得不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英国依旧顽强抵抗,成为反德阵营的核心。
即使当时德国已征服了整个西欧,但英国依然通过拥有全球殖民地,调动了远超德国的资源,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抗争。美国和苏联虽然尚未直接参与,但也开始为战争提供援助。此时,德国转而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试图通过消除苏联这一潜在威胁,彻底制衡英国。然而,苏联在当时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敌意,反而保持着相对中立的立场。
但希特勒并未完全相信苏联会一直保持中立,他认为,如果德国能够占领苏联,便可以彻底切断英国的援助路径。按照麦金德的地缘政治理论,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谁就能够控制全球。因此,希特勒将苏联视为必须征服的目标,以实现对整个欧亚大陆的掌控。
在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博弈中,希特勒的战略眼光始终受限于他的地理想象和资源需求。他认为,拿下苏联将为德国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而英国则因为远离核心地带而没有相同的战略价值。因此,尽管面对苏联的庞大,希特勒依然选择了向东扩张,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
然而,回顾历史,希特勒并未意识到苏联的强大韧性和内部的强大动员能力。即使在苏芬战争中,苏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依然能够取得胜利。而当德国进攻苏联时,虽然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最终的战果却让德国深陷泥潭,最终导致第三帝国的崩溃。
希特勒的政治顾问低估了苏联的军事与政治能力,他们错误地认为外部入侵会激发苏联内部的混乱与崩溃,导致苏联的轻易崩溃。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苏联凭借其强大的人民动员能力和持久的战争意志,抵挡住了纳粹的进攻,最终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