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大刀关胜做出背离祖宗的决定,在战败后低头向盗匪头子宋江投降,林冲,原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极有可能会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中的领军人物。林冲的武艺无可挑剔,虽然他从未与“梁山第一武功高手”卢俊义进行过单挑,但他的铁甲骑兵阵容,已让卢俊义感到无路可退,更曾令张清“被连人带马一起赶进水里”。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名号在江湖中早已如雷贯耳,但也有传闻说他不过是民间聘请的武术教练,既没有编制也没有品级,甚至连军籍都没有。
说林冲没有军籍与品级,显然是没深入了解《水浒传》原著,或者没读过《宋史》。如果将两者对照,我们便能清晰看出林冲在“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职位上的权威。青面兽杨志和急先锋索超只能为王进跑腿买些日常用品,及时雨宋江和小李广花荣更是与林冲的交情远不如。事实上,宋朝的禁军数量确实达到过八十万,甚至在某些时期超过此数,但关于禁军的教头,尤其是他们的编制与品级问题,恐怕大部分人并不清楚。
《宋史》对宋朝的总兵力和禁军数量有明确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年间,全国总兵力为三十七万八千,禁军十九万三千;宋太宗赵光义至道年间,总兵力六十六万六千,禁军三十五万八千;宋真宗赵恒天禧年间,总兵力九十一万二千,禁军四十三万二千;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总兵力一百二十五万九千,禁军八十二万六千;宋英宗赵曙治平年间,总兵力一百十六万二千,禁军马步六十六万三千。由此可见,宋朝禁军规模庞大,而成为禁军教头的门槛也相当高。
《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兵一》明确指出,成为禁军的条件包括:身高五尺七寸以上(约一米八十多),能拉弓二石、弩四石五斗,这些条件对体格和武艺的要求十分严格,达标者方可成为禁军,并接受教头的训练。禁军的待遇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厢军和乡兵,而这些乡兵、厢军往往是充军的罪犯或轮流服役的民众。相比之下,禁军教头是经过层层筛选、具备高超技艺的正职武官,待遇更是优厚。
禁军教头不仅是军事训练中的主力,其地位在《宋史》中的记载也显现出其重要性。比如,《宋史》记载了禁军教头的职责和待遇:“凡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弓以八斗、九斗、一石为三等,弩以二石四斗、二石七斗、三石为三等,马射九斗、八斗为二等。”同时,这些教头每月能领取三千两银子,外加战袍、武器、银楪等奖励。由此可见,禁军教头在军中不仅是高手,也是待遇和地位都极其优越的群体。
尽管宋神宗赵顼的变法令禁军的数量有所减少,禁军教头的标准甚至有所降低,但这一群体依然是军中的精英。根据《宋史》中的记载,宋神宗时期,禁军教头的数量固定在三百人,且全都属高手,绝非普通军士可比。此外,《宋史》也特别强调了教头对军事训练的重要性,指出军队的战力不仅取决于将领,更多的是由教头的训练水平决定。
在《水浒传》中,林冲的身份显然并不简单。他的着装就能证明他是禁军中的重要人物:身穿单绿罗团花战袍,腰佩银带,正是七品以上的武官才能享有这样的战袍和佩带。这些细节体现了林冲在禁军中的显赫地位,他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军官,更是一个在禁军中享有高待遇和高度尊重的教头。林冲的身份与王进并列,极有可能是“都教头”,这使得他在禁军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水浒传》中,杨志和其他一些角色被安排为“牌军”,这一身份与禁军中的正规军官有所区别,通常被视作低级的辅助角色。牌军的地位较低,处于军官和普通兵员之间,但仍然要听从禁军教头的指挥。杨志一开始便是以配军身份进入大名府,这一身份也意味着他并不具备完全的军官地位,而是处于临时性职位。因此,尽管他拥有武艺,但和林冲相比,明显处于下风。
通过《水浒传》和《宋史》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施耐庵对宋朝的军制、官职体系以及士兵身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确的描写。他不仅精通军事细节,还巧妙地将这些历史背景融入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原本能够算作朝廷将官的人并不多,而那些降将的军职,最高的也不过是一些基层的武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