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多个方面相较于明朝展现出的退步,常常在对明清六百年历史的研究中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对立二元历史观。一方面,自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描述倾向于使用一些经典的标签,如“东方专制帝国”、“闭关锁国”以及“停滞不前的王朝”。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雏形在明清时代已悄然出现”、“疆域的扩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多民族国家的稳固表现出来”及“被誉为白银帝国”。在这六百年漫长的历史之中,中国的历史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而在少数民族满清逐渐取代汉人主导的明朝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革?
明朝的疲态最早可以追溯至朱祁镇时期,这位皇帝在土木堡之战中遭受惨重损失,损失超过五十万士兵,导致大明王朝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斗志,逐渐转向保守的治理策略。与此同时,连年天灾的发生以及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使得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尽管在这段时期,明孝宗、穆宗以及万历首辅张居正等改革者试图通过一些措施缓解矛盾,但接下来的万历帝、天启帝、泰昌帝等糊涂君主的昏庸统治,只会让矛盾再次加剧,导致国家局势愈发不稳。
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最初是明朝辽东总督李成梁的养子。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去世三年之后,正式发布了针对明朝的七大恨,开始了对明王朝的军事攻击。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继任的皇太极认真评估了清朝的力量,意识到尚不足以对明朝形成决定性的优势,同时也面临蒙古和朝鲜的外部压力。听从汉人范文程的建议,他采取了与明朝缓和关系的策略,集中力量先图蒙和朝鲜,最终在山海关外形成了对明朝绝对的军事优势。
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得以登基,由多尔衮摄政辅政。多尔衮抓住了李自成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成功劝降了辽东的铁骑,顺利通过山海关进入华北平原。在击败大顺与南明势力后,清朝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从制度角度来看,满族起初是一个相对偏安一隅的少数民族,而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后,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满清所依赖的传统制度,已无法有效统治之前明王朝所辖的广阔土地。为了能尽快实现社会的稳定,满清在入关初期保留了大量明朝的统治机构,例如锦衣卫(后更名为銮仪卫)、六部、大学士以及太学等。同时,它们对科举制及人才选拔机制的延续也为满清建立全面的国家治理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由于满清统治者在人数上处于少数,面对数以千万计的人民,他们天然地对自己的统治感到不安。因此,清朝统治者在文化、服饰等方面施行了高压政策,并全力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实施了严厉的镇压。这些特征显著地影响了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变更。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历史上只有元朝的领土面积可以与满清相比较,但那时元朝的领土并不稳定,特别是在岭北和辽阳行省,象征性大于实际;而满清的统治面积虽不如元朝那般夸张,但其实际控制下的地域覆盖北到大兴安岭,西至青藏高原,能够征兵、征税,并对政务进行控制和管理。
这无疑得益于满清皇帝的多重身份,他不仅是满汉民族的皇帝,还是西藏的名誉班禅及蒙古的大可汗。乾隆帝每年都会在避暑山庄接见来自各民族的代表,这种做法也反映出他对边境稳定的深思熟虑和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