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边界和两广地区的情况颇为相似,自古以来土著居民与客家人之间的矛盾便由来已久。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土著居民是当地出生长大的本地人,而客家人则是历史上因战乱而被迫迁移南方的北方人。土著人多居住于肥沃的平原耕地,而客家人却只能在那些土著嫌弃的山区生活。两大族群之间的敌视、自古以来积攒下来的仇恨,早已如冰冻的河流难以融化,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王佐和袁文才均为客家人,而湘赣特委的主要负责人则大多是土著人,二者之间的对立,使得对方一见到彼此就产生不满与厌恶。加之王、袁二人只愿意忠于毛泽东,唯一能够沟通的就是毛的言论。与湘赣特委的指令相比,他们显然更倾向于倾听毛泽东的教诲,致使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
王佐文化程度较低,对重大决策往往依赖于性格稳重的袁文才。袁文才的情绪一旦出现波动,王佐也会受到影响。而毛泽东则曾私下对彭德怀表示,袁文才此人极具狡诈,掌握着许多隐秘的生存之道。因此在离开井冈山之际,毛泽东便任命袁文才为红四军的参谋长,带他一同参与行军打仗,期望能有效降低日后在井冈山开展工作的复杂度。
然而,未曾料到中央却发下了一份极为左倾的文件,指出应将土匪首领视作反革命的头目。这份文件恰巧被随行的袁文才看见,他立刻感到事态严重,匆忙逃回了井冈山。由于王佐不识字,袁文才就把那段原文念给他听,还对他解释:“尽管我们如此忠心,他们依旧不会信任我们。”
湘赣特委早已蓄意除掉王佐和袁文才,此时又有了中央的上级指示,以及袁文才“逃脱”所造成的滥用之忌,对他们采取行动的决心尤为坚定。1929年秋季,中央派人来到湘赣边界进行视察,湘赣特委夸大其词地向中央进行汇报,中央代表因此要求遵循文件中的精神,毫不留情地处理王、袁二人。
虽然湘赣特委拥有一些权力,但却没有武力支持,无法单凭自身的力量动摇王佐与袁文才。因此特委的负责人们便在深夜紧急赶往红五军的军部,向彭德怀请求调派军事力量。彭德怀从他们那里得知,王佐与袁文才竟然打算与地方民团勾结,卷土重来叛变,而王佐还在威胁特委,甚至在会议桌上摆放手中的驳壳枪,显得咄咄逼人,丝毫没有给特委留下面子。
对于王、袁二人竟出现叛变的情况,彭德怀感到既惊讶又有些许的可能性。他明白,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口水战,背后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势必将对井冈山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井冈山的故事还在继续,更多的篇章尚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