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战史的评选,有人将蒋中正手下的那些最“善于逃跑”的长腿将军列了个榜单,这些将领的逃命技巧,几乎能把《亮剑》中那个不擅长跑的暂七师师长常乃超比下去。余程万、唐生智、黄杰、桂永清、韩复榘、胡宗南、蒋鼎文、汤恩伯、刘峙、孙元良,这十位将军的逃跑本事,跟李弥相比,简直算不上什么——李弥不但擅长跑,而且总能在逃亡过程中升官发财。从东北战败后逃出来,他的第八师直接扩编为第八军,自己也升任了中将军长;从东北跑到淮海战场,又因战败升任第十三兵团司令;之后他又从淮海逃到云南,被卢汉捉住后,设计巧妙逃脱,最终一路逃到缅甸,甚至在那边被蒋中正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
尽管云南已经被解放,李弥的这些职务名义上是空头的,但他能够凭借高超的逃跑技艺,一直没被蒋中正痛骂“娘希匹”免职或枪毙,实在是将军中的一朵“奇葩”。如果我们细看李弥在淮海战场的表现,就能知道他逃生的本领有多高明。第十三兵团第九军第三师的少将师长周藩就写过一篇《掩护李弥化装潜逃概述》,详细回忆了李弥如何通过一系列巧妙的伎俩,骗过了自己的部下,也骗过了战俘管理人员。周藩则在投降后,被安排进入华东解放军官教导团进行学习。
有些人可能对周藩的身份产生误解,理解为他是在解放军服役,但实际上他是蒋军的战俘,和当年那些被俘后加入我军的士兵类似,虽然少了一个“军”字,但含义却大有不同。
李弥为了能在淮海战场逃生,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按照三十六计的“金蝉脱壳”“浑水摸鱼”“瞒天过海”“调虎离山”“李代桃僵”等经典战术,他上演了一出“假痴不癫”的精彩戏码。李弥不仅装疯卖傻,还通过不断制造混乱,最终成功脱身。
根据周藩的回忆录,李弥逃跑的经过有很多戏剧性的细节。1948年11月30日的早饭后,李弥带着数十辆装满弹药的大卡车来到徐州九里山的新营房,周藩一看,顿时觉得有了希望——他以为李弥把十三兵团的所有弹药都带来了,逃跑的机会就更大了。可是接下来,李弥的举动却让周藩大失所望:一进师部,李弥直接坐在周藩的行军床上,自言自语地看着五万分之一的军统地图,开始对战局发出悲观的感叹:“这么大的总部,几个兵团几十万人,成千上万的车马炮兵战车挤在一条路上,我们怎么能走得动?让我们在后面掩护他们,是明摆着让我们去送死。”显然,李弥对杜聿明的命令十分不满——杜聿明要求他作为断后部队掩护邱清泉和孙元良两兵团及直属队撤退。
李弥认为,杜聿明那条路线根本走不通,“咱们得离他们远点,免得被困成一团,被解放军围歼。”他清楚地告诉周藩:“只看谁跑得快。如果他们没冲出去,我们就跑不掉,如果我们冲出去,那就成功了。”说完这番话,李弥立刻下令周藩带领第三师出发,并切断与杜聿明总部的一切联系。杜聿明尽管尝试与李弥取得联系,但李弥故意躲着,不去见他,直接带着部队西逃。
直到1949年1月10日,李弥被迫停下脚步,几乎到了逃不动的时候,他绝望地告诉周藩:“东边的局势已经垮掉,杜老总什么办法也拿不出来,而我们却一直被拖着。我们跟着他们,只有挨冷枪的份儿,死了也不值得,咱们去周楼守住再说,免得被乱枪打死。”周藩点了点头答应,但转身一看,竟然发现李弥早已不见踪影——他居然在乱兵中失踪了!这也是李弥跑得太快的又一例证。没多久,李弥出现在周楼,而他却怒骂周藩竟然把自己丢掉,弄得周藩哭笑不得:“一转眼您就不见了,谁知道您跑得比我还快!”
在周楼据点,李弥和一大群逃兵聚集在一起,这里挤满了许多中高层军官,能找到隐蔽位置的只有少数几个带兵的团长和营长。李弥还不断给大家打气:“南京的和平谈判快成功了,只要守住几天,我们就能安全撤离。”周藩听了无奈地表示:“我们连吃的都没有,怎么守住啊?谈判成功之前,我们都得饿死。”李弥则轻拍周藩的肩膀,说:“和谈快成功了,再等两天就行。”说完后,他立刻倒头就睡,直到解放军的炮火把他惊醒——一枚炮弹落在隐蔽部,炮兵营的杨营长一只手被炸断,王德奎团长的一条腿也被炸伤。
李弥醒来后,依旧装作睡不醒的样子,叹了口气:“你们当过参谋长,想不到办法吗?”周藩这才明白,李弥这是想通过投降为自己争取逃生机会。于是,周藩决定投降。李弥提出了一些条件,表示愿意带着部下投降,而周藩的条件正好配合了他的逃脱计划:投降后保证官兵的生命安全,重伤员必须护送治疗,且不强迫官兵留下。
李弥的三项条件看似合理,实则其中两个明显是为了自己创造逃脱的机会:他需要在逃亡过程中得到更多掩护。周藩最终写下了投降书,而李弥则立即展开了最后一幕的逃脱戏码——他趁机换上伤兵的衣服,带着眼泪恳求周藩等人:“你们放心,如果我能回去,一定会照顾好你们的家属。”周藩虽然知道李弥是在为逃跑做准备,但还是按捺不住去执行投降的手续。李弥换上伤兵的行头后,成功装作伤员顺利逃脱。
看完周藩的回忆,大家应该能明白,李弥是如何凭借一系列的计谋和演技,成功逃出了淮海战场的。他的逃脱,简直堪称“逃生艺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