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末清初查继佐所编纂的《罪惟录》记载,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原本是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的妾室。传言称,朱瞻基亲征时打败了朱高煦,并在巡视其后宫时,注意到吴贤妃的美貌,于是将她带回了北京。然而,由于朱瞻基极为注重面子,他不敢直接将吴贤妃接进宫,而是将她秘密安置在宫外,甚至在吴贤妃生下朱祁钰后,朱瞻基也未曾公开这段关系,直至临终前才将7岁的朱祁钰接进宫,并请求母亲张太后善待他,并为母子二人做了正式的名分。按照这个版本,朱祁钰从小就过着无法见人、无父无母的悲惨生活。
这个关于朱祁钰身世的悲惨说法在历史上流传甚广,许多历史文章都采纳了这一版本。然而,历史上真的如这些说法所述吗?我们来通过朱瞻基的史料分析,看看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
朱瞻基在继位时,只有两个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如果朱瞻基像一些皇帝那样拥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儿子,或许养几个儿子在宫外并不奇怪。但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这就显得尤为不同。事实上,朱瞻基在19岁大婚后,婚后十年无子,直到29岁才迎来了第一个儿子朱祁镇,而第二年,朱祁钰才出生。整个宫中和朝廷都在关注着朱瞻基后宫的孕育情况,因为这不仅关乎皇位继承问题——他家只有这两个儿子。特别是在明朝,子嗣常常夭折,朱瞻基如果只有朱祁镇一个儿子,那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他当然非常珍视朱祁钰这个第二个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怎么可能把朱祁钰藏在宫外呢?即便是《罪惟录》称朱瞻基不敢让吴贤妃入宫,是因为担心母亲张太后的责骂,但从历史资料来看,张太后在朱瞻基一生中,并未有过过多的权力。张太后并不像某些历史上那样垂帘听政,她的影响力,更多是体现在朱瞻基主动向她请教时给出建议。张太后虽然拥有一定的威望,但并没有强大的实际权力。
例如,朱瞻基废除了原配皇后胡善祥时,张太后毫无办法,最终只能在胡善祥被废后尽量优待她;而朱瞻基对游玩和蛐蛐的偏爱,张太后也是无力改变的。既然如此,如果朱瞻基希望让吴贤妃入宫,他完全可以为其安排一个合理的身份,而张太后也无权干预。实际上,朱瞻基并不可能因为母亲的意见而放弃对朱祁钰的宠爱。事实上,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而张太后和朱瞻基一样迫切渴望拥有更多子嗣,所以即便起初对吴贤妃有所保留,朱祁钰出生之后,张太后不可能阻止吴贤妃进宫,尤其是在皇位继承如此关键的背景下。
这段关于朱祁钰悲惨身世的故事,出自《罪惟录》,然而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其他史书的证实。事实上,许多明朝史料对朱祁钰的母亲吴贤妃有明确记载,这与《罪惟录》的记载存在冲突。
吴贤妃的相关记载主要来源于《明史》,其中提到,吴贤妃在朱瞻基当太子时便被选入宫,且在宣德三年(1428年)被封为贤妃。这与《罪惟录》描述的情节大相径庭,后者提到她最初住在宫外,直到朱祁钰7岁才被接入宫中。显然,《罪惟录》的记载与《明史》存在明显差异。
而吴贤妃的墓志铭也为我们揭示了更多细节。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吴贤妃是在永乐十年进入宫中,年仅16岁,之后侍奉宣宗朱瞻基。她并非像《罪惟录》所说的那样,长期住在宫外。这一点与《明史》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一致,因此《罪惟录》中的叙述并不可靠。
关于吴贤妃的家世和进入宫中的原因,还可以在《明功臣袭封底簿》中找到相关资料,明确指出她来自直隶镇江府,家境普通,但凭借皇太孙朱瞻基的喜爱被选入宫。并且,《荣善夫人墓志铭》以及《安和夫人周氏墓志》中也提到,吴贤妃在宣德年间确实在宫中受宠,并没有藏匿在宫外的情节。
至于吴贤妃为何在进宫十几年后,才与朱瞻基生下朱祁钰,我们可以从朱瞻基的其他后宫妃子的生育情况中找到一些线索。朱瞻基的两任皇后各自为他生育了两个孩子,这表明朱瞻基对她们的宠爱非常专一。而吴贤妃在宣德三年怀上朱祁钰时,恰好是朱瞻基为废胡善祥、扶孙氏为后而处于特殊时期,这也可能是她得以被宠幸的原因之一。
虽然朱瞻基的实录对朱祁钰的记载较为简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朱祁钰。朱祁钰和朱祁镇年纪尚小,且在朱瞻基去世时,他们尚未参与朝政,因此在实录中的记载相对较少。朱瞻基非常重视朱祁钰这一点,历史上没有疑问。你是否也认同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