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中央经过多次深入的研究,最终决定将海南从广东的管辖中划出,设立为独立的海南省,并组建一套全新的领导团队,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那么,谁将担任这一新省的领导者呢?邓小平选中了梁湘同志,他是一位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先锋人物。
虽然对于许多人来说,梁湘同志的名字并不熟悉,但在深圳市民心中,他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一些革命元老相比,梁湘的声望可能相对较低,但他对改革开放及经济特区的建设,特别是深圳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此外,他深得邓小平的器重与赏识。
梁湘出生在广东开平,1935年时,他年仅16岁便投身于革命事业。次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冒险的地下工作中,他在广州从事情报工作。1937年,梁湘奔赴延安,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员,随后在延安的学习与工作中,他曾担任陕北公学校务部政治处主任等重要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梁湘被调回广州从事各类工作。他从市公用局局长逐步晋升为广州市副市长和市委书记处书记,并在1973年担任广州市委书记。他的工作成绩斐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确立的各项政策推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1979年,为了顺应香港经济的外溢影响,邓小平将目光投向了一个靠近香港的小渔村,随后这个渔村发展成为了深圳。然而,当时的深圳,依旧是一片荒凉,只有几座简陋的政府大楼,几乎没有什么产业要素,发展前景显得十分渺茫。
1981年2月,当时在广州担任第二书记的梁湘被调往深圳出任第一书记,即“拓荒者”。那时,深圳的居民调侃这里只有“三宝”——蝇虫、花蚊子和生蚝,从中可见当时的贫穷与荒凉。
面对如此局面,梁湘没有气馁,而是迅速采取行动,首先对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整合多余人员,成立了专业公司。接下来,梁湘着手大力吸引人才,然而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他想要吸引优秀人才并非易事。为了破解招工难题,梁湘甚至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条件。
当时,如果本科生能成功来到深圳,他们就可获得三室的住房,而大专生则可分到两室的房子。在这样的诱人条件下,很快就有超过400名人才涌入深圳工作。人才到位后,梁湘随即展开了基础设施和码头建设的系统性工作。
在梁湘的领导下,深圳迅速掀起了一场大建设运动,为随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努力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也引起了邓小平的关注。因此,在成立海南省时,邓小平特意提名他负责这一重任。
1985年,梁湘在深圳工作多年后,刚准备退居二线,然而在1988年,他接到邓小平的指定,重回决策前沿,参与海南的建设工作。梁湘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命,并在上任后对海南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
经过评估,梁湘认为必须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然而,当时海南的主流经济依旧是以农业为主,财政资金相对缺乏。为了解决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他大胆决定将部分土地出让给日本公司进行开发,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不少人对此意见不一,甚至对梁湘进行声讨,将他骂为“卖国贼”,巨大的舆论压力令他倍感喘不过气来。为了不影响海南的持续发展,1989年,梁湘最终选择了主动辞职。在离职前,他留下了一份详尽的深圳发展规划。
接任他的工作的人依照梁湘的规划思路,推动了海南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海南的经济逐年上升,持续创造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晚年的梁湘生活在广州,他为海南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1998年12月,梁湘因病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