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历史上称为后汉末年,天下群雄割据,各地豪强纷纷自立为王。与那些心怀叵测、如曹操和董卓般的奸雄不同,刘备给人一种温和宽厚的感觉,脸圆肥大,面带慈祥,给人稳重可靠的印象。
凭借着这种亲和的伪善面具,刘备高举匡扶汉室的旗帜,开始广招兵员。起初,他以深厚的兄弟情谊,紧紧绑住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威猛无比的将领。当他得知诸葛亮的才名后,便三次登门拜访,请这位未来的丞相出山辅佐自己。
此时的刘备已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基本条件,拥有兵力、地盘和谋士。与东吴反目后,他进军荆州,并凭借地形优势占据了巴蜀地区。按照诸葛亮的精心策划,刘备只需再发展几年,便有望与曹魏集团抗衡,到那时汉室的荣耀也能再度辉煌。
然而,事与愿违。关羽因为兵力不足,加之大意,遭到了曹军猛将吕蒙的偷袭。无奈之下,他带着残存的士兵退往麦城,最终被孙权所杀。夜晚,诸葛亮携带坏消息前来找刘备,见他悲痛欲绝,痛哭流涕:“贤弟关羽,是我害了你。”看到刘备这番真情流露,诸葛亮曾一度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可惜不久,诸葛亮的信念动摇了。张飞因酒后失态,引发部下不满,最终惨遭杀害。刘备听闻此讯,神色冷峻,淡淡道出四个字,这使诸葛亮感到心中一凉,终于洞察了主公刘备真正的本性。
公元220年,麦城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大事。武圣关羽被困于此,眼见东吴士兵如潮水般包围,青龙偃月刀挥舞着,他孤身奋战,做着最后的抵抗。终因体力不支,与义子关平一同被俘。孙权一时兴起,幻想着凭此一举夺取荆州,收服关羽这员猛将,甚至打算与刘备结为亲家,加深双方联盟。
关羽作为三国中最著名的英雄人物,被尊为关二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后世被供奉进武庙,传说他一人能抵挡千军万马。然而,孙权的美梦被谋士左咸当场击碎。左咸提醒道:“主公,关羽曾被曹操俘虏,曹操封他为汉亭侯,赐以丰厚俸禄,甚至将吕布的赤兔马赠与他,过着优渥生活。但只要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便立刻放弃一切,奔赴刘备身边。”
听罢,孙权顿时明白,自己东吴这点小本事比不上曹操。无钱、无官职、无赤兔马,怎能留住忠诚如关羽这般的英雄?孙权越想越痛苦,明白无法留住关羽的遗憾,但也不能放他回去,怕他成了日后隐患。于是下令杀死关羽。纵观当时,许多俘虏因惧怕死亡选择投降,但关羽傲骨不屈,宁死不降,最终命丧麦城。
孙权夺下荆州,杀死关羽,心中更怕此人死后怀恨,誓死报复,三国时代关羽的威望极高,一声令下便可调动万千军队。孙权深知不能与其结下死仇,否则自己日后难安。加之刘备和张飞已稳占蜀地,放虎归山无异于自断后路。曹操虽不忍杀关羽,孙权却果断执行了这痛苦的决定,现实终究压倒理想。
不久,刘备展开复仇行动。孙权将关羽头颅装盒,送往曹操处。曹操见状悲痛万分,他十分欣赏关羽,心知这是孙权的小计,欲拉自己入局。曹操下令厚葬关羽,感叹自己若早遇关羽,结局定不至如此惨烈。
得知二弟遇害,刘备连夜召集蜀国群臣商议,泣不成声:“贤弟关羽与吾共打江山,为蜀国奔波努力,如今竟被东吴小儿所害,吾心如刀割,蜀吴势不两立。”夜深人静时,刘备辗转反侧,思念关羽,忆起三人桃园结义的誓言,回想初见关羽时那个憨厚卖绿豆的大汉,感慨万千。关羽的死,成了他与东吴决裂、誓死抗争的借口,誓要重振汉室辉煌,与曹操一决高下。
然而,风云突变,张飞忽遭暗杀,令本已摇摇欲坠的蜀国雪上加霜。关羽死后,蜀国忙于丧事,国家稍得喘息,张飞却执意为兄弟报仇。张飞虽为猛将,实则粗鄙出身,嗜酒如命,脾气暴躁,经常酒后动手,令部下怨声载道。
临死前,张飞训斥两位大将,出难题刁难他们,逼得二人走投无路。趁张飞醉酒无力,张达与范疆暗中下手。虽张飞武力高强,但酒醉之际无力反抗。两人杀死张飞后,携其首级投奔东吴,得以在吴国官升一职。
二弟去世令刘备痛不欲生,日日以泪洗面,誓言攻打东吴。张飞遇害的消息,更是令蜀国陷入深重危机。诸葛亮忧心刘备会因此崩溃,急忙前来探望,却见刘备并未大哭大闹,而是平静地说道:“哎,飞死矣。”
诸葛亮由此察觉刘备城府深沉,早年不显山露水,但其实盘算已久。对关羽之死,他在朝堂上做出哀痛表象,骗过了众人,也骗过了自己。此时,他暗中策划利用关羽之死为借口发兵东吴,图谋一举夺取荆州,为与曹操决战积蓄力量。
刘备心知关羽与张飞不同。关羽乃是蜀国的金字招牌,若能存活,必定想方设法收复荆州,无需多虑。而张飞早已注定死路一条,失去利用价值。刘备的真实情感也被诸葛亮看穿:此刻他已成为一位真正的君主,只为自身利益考量。关羽一死,他便有了对吴国开战的名义;张飞死去,他无动于衷,只因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