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列,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妻妾众多,历史记载中有三位夫人。张之洞共有十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的大夫人石氏于1865年去世,继夫人唐氏于1872年卒,三夫人王氏则于1879年3月去世。张之洞的儿子分别为长子张仁权、次子张仁颋、三子张仁侃,四子张仁实、五子张仁乐、六子张仁蠡。
在1900年,张之洞已经年过花甲,已63岁的他意外迎来了小儿子张仁蠡。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张仁蠡的母亲是谁,历史并未留下明确的记录。对于这个迟来的儿子,张之洞充满了惊喜和宠爱。尽管政治生涯辉煌,学术成就卓越,张之洞的名字常与“变法图强”“兴办实业”等伟大事业相联系,但当他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能陪伴儿子的时间愈发有限时,他的内心便充满了既有喜悦又有忧虑的复杂情感。为了弥补无法亲自教导儿子的遗憾,张之洞决定写下《诫子书》这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儿子指引人生方向。
《诫子书》中的字句,无不透露出张之洞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浓浓的父爱。书中写道:“……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这些真挚的文字体现了张之洞对儿子未来的殷切希望,希望他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然而,正如张之洞所料,他时日无多,陪伴儿子的日子屈指可数。就在张仁蠡年仅9岁时,张之洞因病去世,留下了未曾完成的教诲和无法亲眼看到儿子成长的遗憾。
张仁蠡年纪尚小,心智未完全成熟,因此无法完全理解父亲的离世以及《诫子书》中的深情告诫。在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张仁蠡开始沉溺于家族的荣华富贵之中,渐渐染上了纨绔子弟的恶习。挥霍无度,沉迷享乐,逐渐脱离了父亲期望的轨迹。
张仁蠡与大自己两岁的五哥张燕卿关系极好。张燕卿毕业于日本学院,曾在“九·一八”事变前担任吉林省张作相保安司令部的秘书长。尽管张燕卿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赴日本深造,但他却选择了背叛民族,成为汉奸。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张燕卿的政治立场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九·一八”事变后,他为顺应日本的侵略行径,投靠伪政权,成为伪政权的重要成员之一。随着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逐步加强,张燕卿在伪政权中担任了从军政两署的秘书到伪实业部总长、伪外交部大臣等多个要职。他的升迁,都是在日本关东军的操控下获得的,所为的都是亲日政策,参与制定伪政权的法律和法规,充当了日本侵华的帮凶。
受到哥哥影响,张仁蠡的道路也逐渐走上了背叛的轨迹。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求学,后来进入北京政府教育部工作,先后担任了多个县的县长职务,如永清县、霸县、大城县等。然而,看到哥哥张燕卿步步高升,张仁蠡心中的贪欲迅速膨胀,开始逐渐投靠日军。华北事变爆发后,他彻底站到了日本一边,成为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民政厅厅长,甘心为日本侵略者当马前卒。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张仁蠡和哥哥一样,为侵略者效力,压榨自己的同胞,毫无民族责任感。
张仁蠡的鸦片瘾极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为了掩盖自己吸毒的习惯,他总是携带雪茄烟以遮掩口中的鸦片气味,并避免在公共场合谈及此事。尽管如此,他仍公开宣布,伪市府职员中如有吸食鸦片者必需戒除,否则将被撤职。这种矛盾的举动不仅暴露了他内心的虚伪,也让人看到了他对自我形象的强烈维护。为了资助自己的鸦片瘾,张仁蠡在职权上疯狂谋取私利,他在武汉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所获财富不仅用于满足自己私欲,还为向汪伪政权献媚送礼。他和其他卖国贼一道,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背叛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恶行最终终将受到惩罚。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张仁蠡和哥哥张燕卿因汉奸罪被捕入狱。张燕卿不久后通过妻子打通关系,成功出狱,逃往日本。传闻他于1951年死于异国他乡。而张仁蠡则被判处无期徒刑,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判死刑,1951年以身殉法,结束了他充满罪恶的一生。
张之洞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晚清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致力于国家建设和改革。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张之洞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还极力推动教育改革,创办了新式学堂,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堪称忠烈之士。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张之洞的两个儿子却未能继承父亲的家风,他们放弃了家族荣誉和先辈的理想,走上了背叛民族和国家的道路。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这两个儿子的行为而否定张之洞一生的贡献与成就。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并非完全由家庭背景决定。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做事前应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