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38岁的光绪皇帝,终其一生仅有一后两妃,且这三位妃子的容貌差异极大。珍妃美丽动人,才华出众,而她同父同母的姐姐瑾妃则体态肥硕,毫无美感可言。珍妃的光彩照人和瑾妃的朴实无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89年,珍妃和瑾妃正式进入皇宫时,年龄分别为15岁和12岁。后世根据史料推断,眼睛严重外凸的瑾妃很可能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这种疾病的典型表现就是眼球突出。瑾妃不仅双眼显著异常,她的脸型几乎囊括了古代传统审美中被视为“不美”的诸多特征:大脸盘子、高低不一的眉毛、塌鼻梁和厚厚的嘴唇。
因此,瑾妃自然难以获得光绪帝的宠爱。相反,她的妹妹珍妃一入宫便备受宠爱,其地位之高甚至让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都感到有些“刺眼”。在后宫中,没有得到恩宠的女子通常会心生不满,但瑾妃却显得极为淡然。有人认为她性格天生冷淡,不争宠;也有人说,是看透了妹妹遭遇后的自我调整。
瑾妃不争宠的背后,或许既有性格上的原因,也与她对妹妹珍妃命运的观察密不可分。珍妃得宠后显得颇为得意忘形,不仅无视位高于她的皇后隆裕,还敢公开顶撞慈禧太后。旁观者清,瑾妃深知这一切,她看透了清朝权力真正的掌控者是慈禧,而非光绪皇帝。
见妹妹嚣张跋扈,瑾妃曾好言相劝,遗憾的是效果甚微。果不其然,珍妃屡遭整治,且多次牵连到她这个姐姐。一次慈禧处罚珍妃时,顺带“恨屋及乌”地连瑾妃一起处罚。瑾妃几乎什么都没做,却遭受“褫衣廷杖”的酷刑,即扒去衣裤,打屁股。事后慈禧还因气愤加重处罚,将她降了级别。
沉稳的瑾妃善于反思,她从这次惨痛经历中得出教训:在妹妹珍妃和婆婆慈禧之间,她必须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否则连命都保不住。她明白丈夫光绪和慈禧的对立已成定局,选择支持慈禧意味着放弃了光绪,但这也是她自保的唯一途径。她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但绝不打算放弃自己。
瑾妃持有一种让现代女性都感到敬佩的价值观:女人的世界不应只围着男人转,也不必像慈禧一样仅仅围绕江山社稷,而应围绕自己展开。一个有自我的女性,必然强大。从决定站队慈禧那一刻起,瑾妃便完全沉浸于自我之中。
她开始放任自己的体重管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甚至在永和宫开了小灶,特意请来了御厨,这些厨师手艺高超,做出的菜肴精致美味,令京城贵族与官员们也纷纷称赞。瑾妃尤爱酱肘子,常常派人从著名的天福号酒楼买来当早餐。
除了吃,瑾妃还喜欢写字画画。时间久了,她的书法越来越好。有人猜测她是为了讨好慈禧,毕竟慈禧非常喜爱书法,虽然这一点无从考证,但毋庸置疑的是,瑾妃自从决定站队慈禧后,便开始频繁送礼,极力表达忠心。
她赠送的礼物多为西洋新奇物品,如西洋钟表、玻璃器皿、西洋瓷器和家具,凡是时髦新颖的东西,她都会设法献给慈禧,讨得其欢心。当珍妃忙着与光绪皇帝私下亲昵时,瑾妃则另辟蹊径,专心讨好婆婆。俗话说“选择决定命运”,姐妹俩的不同选择,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慈禧也看得明白:瑾妃这姑娘很识趣,决心站在自己这边。慈禧没有让她失望,经常以各种名义赏赐她金银珠宝,数额从几十两到千余两不等。瑾妃拿了赏赐后,愈加坚信自己选择站队慈禧是正确的,既能享受美食佳肴,又能保全性命。
然而,作为珍妃的姐姐,这层关系差点让她丧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西逃之前,先将囚禁在冷宫的珍妃投入井中,随后带着光绪皇帝、隆裕皇后和李莲英等人西逃。慈禧压根没有通知瑾妃,显然她杀了珍妃,怎会带着姐姐同行?她也不确定瑾妃是否仍旧忠于自己。
瑾妃发现慈禧一行人离开后,毫不犹豫地收拾行李紧追而上。她十分清楚,只有跟着慈禧才能吃得好、活得安稳,离开她,后果凶险。虽然她没有亲眼看到慈禧杀害珍妃,但心里清楚妹妹的死与慈禧脱不了干系。可她无力反抗,也无心为妹妹复仇,甚至觉得妹妹的死某种程度上是自找的。
瑾妃体态笨重,却一路紧追不舍,竟成功追上了慈禧的逃亡队伍,并随行西行。慈禧发现瑾妃似乎对珍妃的死因毫不知情,留她在身边相对安全。另一方面,慈禧也利用瑾妃制造“珍妃为免受洋人侮辱而自尽”的假象,毕竟没人会理智地选择待在杀妹仇人身边。
就这样,瑾妃得以重回慈禧身边。两年后,1902年,慈禧返回京城。或许出于杀害珍妃后的愧疚,或为了维持珍妃自杀的谎言,慈禧命人打捞珍妃遗体,并将其葬于阜成门恩济庄外的宫女墓地。对外宣称珍妃是为避免被洋人羞辱而跳井自尽。
珍妃入土安葬后,这件事终于告一段落,瑾妃也在她墓地痛哭一场。1908年11月14日,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皇帝去世,翌日慈禧太后也离世。随着这母子俩的逝去,隆裕皇后和瑾妃成为后宫资历最深的两人。
溥仪继位后,瑾妃以光绪遗孀身份被尊为端康皇太妃。1913年,隆裕太后辞世,瑾妃掌握了后宫大权,成为了溥仪的养母。作为后宫首领,她开始模仿慈禧的权谋,试图全方位控制溥仪。
这时的瑾妃终于放下了往日的隐忍,展现出霸道的一面。她要求溥仪尊她为皇额娘,遭到拒绝后,便召来溥仪生母瓜尔佳氏严厉训斥。没想到,瓜尔佳氏因受辱选择吞鸦片自尽,瑾妃因此成为这桩悲剧的罪魁祸首,给她的人生留下了沉重污点。
权力欲日益膨胀,瑾妃对溥仪的控制也愈加严苛。溥仪大婚前夕,她硬是废了原定皇后文绣,改立婉容为后。1924年,瑾妃大胆出宫为母亲庆祝七十大寿,成为清宫首位回娘家的妃子。
回宫不久,52岁的瑾妃因病辞世。她离世时正值紫禁城尚未被冯玉祥驱逐,得以善终。瑾妃葬于崇陵妃墓园,成为清西陵中最后一位入葬的皇妃。
相较于妹妹珍妃,瑾妃的确幸运许多,不仅寿终正寝,还被封为太妃,葬入清西陵。她的善终看似偶然,实则其性格和处世智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纵观中国历史,珍妃式的人物多见,而瑾妃这样既懂得隐忍又能反击的女性却十分罕见。前者纵欲放任,后者则需克制欲望。人世间最难的事情之一便是控欲,而控欲的关键在于隐忍。正如那句老话:“会咬人的老虎不可怕,懂得隐忍的老虎才真正恐怖。”从瑾妃后来的种种表现看,她无疑是那种既会咬人又懂隐忍的老虎,既强悍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