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6年,施琅原本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麾下的一名部将。此时,郑芝龙已经决定投降大清,但施琅在短短的时间里却反叛了清朝,重新投奔郑成功。此后,施琅曾在台湾待了五年,但最终还是选择再次向清朝投降。从这两个阵营的角度看,施琅无疑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不仅被清廷重用,最终还在康熙帝的命令下,成功帮助大清收复了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带领清军舰队出发,经过一系列交涉和谈判,七月初五,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等人答应剃发、上岸并称臣。一个月后,施琅率领清军顺利接管了台湾,从此开始了他的“转折”人生,可以说,施琅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康熙帝决定重用施琅这个曾经在清朝和郑氏集团之间反复叛变的人呢?
施琅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尽管家境逐渐贫困,但他从小便受到父亲施大宣的深厚影响。施大宣虽然家道中落,但为人仁爱宽厚,深得乡里的尊敬。他相信自己的儿子天资聪慧,未来必定能获得显赫的地位。施琅的额头较宽,面容颇具威严,父亲认为他拥有“贵人相”,有朝一日能封侯拜相,因此十分注重他的教育。然而,施琅对文科不感兴趣,决定弃文从武,选择投身剑术与兵法的学习。加上他从小便随父亲出海经商,熟悉海上航运,了解沿海水域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这些优势无疑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施琅的勇武与才智为他日后在军事上取得成就创造了条件。十七岁时,他慕名投奔郑芝龙麾下,并在每次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屡次立下战功。在1646年郑芝龙归顺清廷后,施琅也随同投降清朝。然而,施琅并未获得清廷的重用。根据李成栋的奏折,施琅及其部队被认为“脆弱不堪,无法作战防守”,即便他们有才,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与职位。在这样的困境中,施琅不甘心受制于清廷的束缚,便选择背叛清朝,投靠郑成功,在台湾担任左先锋,成为了郑成功的重要谋士。
施琅在郑成功麾下的五年中,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与郑成功产生了分歧。两人逐渐疏远,关系也逐渐破裂。施琅曾一度打算出家为僧,远离这些纷争。直到1651年,施琅因曾德事件与郑成功彻底决裂。当时,施琅麾下的亲兵曾德犯错,施琅按照军法处死了曾德。然而,郑成功却出面干预,要求宽容。施琅坚决反对,并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军法,最终将曾德处决。这一事件引发了郑成功的极度愤怒,两人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郑成功下令拘禁施琅及其家人,并将其囚禁在战船上。
在施琅被囚禁的那个夜晚,传来了一个秘密消息:郑成功已经决定杀掉施琅。经过一番商议,施琅决定逃跑。他假装与看守吴芳将军饮酒,谎称自己准备交纳铠甲以代替罪行。吴芳将军上当,答应带施琅前往见郑成功。然而,施琅却趁机杀死了三名士兵,并成功逃脱。施琅最后找到朋友、副将苏贸的庇护,得以逃至大陆。得知家人被郑成功处死后,施琅心中充满愤怒,决定投降清朝。
施琅凭借在海上的作战经验和对郑氏集团的熟悉,迅速成为了清朝福建水师的骨干力量,并被任命为福建同安总兵官。随着康熙帝的继位,施琅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尤其是在兵部尚书苏纳海的推荐下,成为了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的军事才能逐渐得到发挥,他在多个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尤其是在清廷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下,逐步逼迫郑经撤退至台湾。
然而,虽然施琅逐渐积累了更多的战功,康熙帝最初对攻台的策略并不急于实施,部分原因是当时朝政中辅政大臣如鳌拜把持,内外因素使得清朝无法全力调动资源攻台。而施琅在朝廷的角色也因鳌拜与三藩之乱等局势的影响,长期处于闲职中,甚至一度失去水师提督职位,长达13年的时间里,他只能待在京城。尽管如此,施琅并未放弃,他通过密切关注福建沿海的动向,并潜心研究海战技术,等待时机。
到了1676年,福建总督郎廷相建议恢复福建水师,而姚启圣则继续认为施琅是攻台的最佳人选。虽然施琅的家人曾被郑氏集团所害,但他对朝廷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始终未曾改变。尽管施琅的儿子曾被郑军抓捕,这一因素仍旧没有完全打消朝廷的顾虑。直到1680年,施琅的亲戚因参与密谋而被郑经处死,朝廷最终才决定重新启用施琅。
施琅的才干最终赢得了康熙帝的认可,经过多次考察与推荐,施琅终于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在福建任职后的施琅,迅速识破了郑氏集团的防线,开始采取有效的战略,进而攻打澎湖。经过多次战斗,施琅最终成功在澎湖之战中获胜。其后,他继续通过与郑氏集团的谈判和交涉,最终平定台湾。
施琅的成功收复台湾,成为大清历史上的一大亮点。他不仅完成了康熙帝的心愿,也为自己的家族复仇,最终被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施琅不仅仅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收复台湾,他的冷静与大局为重的态度,也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