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博古,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并不算好,普遍认为他性格优柔寡断,容易听信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在一些关键战役中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踏上了艰辛的长征之路。然而,这些看法往往是片面的,并未充分揭示博古的真实面貌。在博古的警卫员康念祥眼中,博古是一个“如钢铁般坚韧”的人物,值得尊敬与称道。
康念祥是江西吉安人,1930年加入红军。凭借着出色的体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在1934年10月1日被调入中央警卫队,成为博古的随身警卫。当时,博古有四名警卫员,而康念祥的责任不仅仅是保卫博古的安全,更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保管两个铁皮箱,里面装着中央极其重要的三颗印鉴、核心文件以及经费。因此,康念祥与博古几乎形影不离,对博古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康念祥看来,博古并非外界所说的优柔寡断或文弱书生,他认为博古其实是一个“钢铁般的人物”。只要他认定了一个方向,就会坚定不移地坚持到底。博古自己也很认同这一评价,并且特别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秦钢、秦铁,期望他们能够成为像钢铁一样坚韧不拔的人。
回忆起长征中的往事,康念祥特别提到了博古在翻越夹金山时的表现。夹金山是四川雅安的一座著名雪山,海拔4260米,山顶常年积雪,气候极为恶劣。由于缺氧和气候原因,很多红军战士在翻山时相继倒下。然而,博古在体力上十分吃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下来。博古当时身体虚弱,大家都认为他不可能跨过这座大山,几个警卫员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但博古却毫不动摇地说:“山那边有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我们如果能与他们汇合,将极大鼓舞我们。相信革命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坚韧的革命意志支持下,博古不仅成功翻越了夹金山,还和队伍一起裹着毯子从山上滑了下来,开怀大笑,似乎已将困境抛诸脑后。事后,博古对康念祥说:“我说能过去,就一定能过去。连一座山都翻不过去,那我还有什么资格领导!”
到了草地,红军又迎来了新的考验。相比夹金山,草地的危险更加致命。那是一片无边无际、布满陷阱的荒草地,极度危险,很多战士因此丧命。草地的气候也非常恶劣,白天热得像火炉,夜晚却像掉进了冰窟,暴风骤雨更是常态。博古的警卫班长罗正基就是在草地上牺牲的。尽管如此,博古依然没有被吓倒,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力走出了草地。事后,博古充满激情地对康念祥说:“我们战胜了草地,我们也战胜了蒋介石!看,像这样的草地,谁能过得去?只有红军!”
关于遵义会议后博古是否心存不满,外界曾有过一些猜测。有媒体认为博古在遵义会议后心里不服,拒绝交权。然而,康念祥明确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博古在会议后确实情绪低落,但他作为一名革命家,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当时,最高领导人是张闻天,他对博古一直非常信任。张闻天只简单查看了康念祥保管的那两大箱重要文件和印鉴后,就交由别人保管,没有过多检查。博古本人也很坚定地表示:“我们要服从集体的决定。”
博古并未在遵义会议后对权力交接产生过多质疑,反而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深刻认识到毛泽东的领导是红军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随着张国焘与中央产生分歧,博古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博古也主动进行自我批评,表示:“从湖南的争论到遵义会议,长征的军事决策完全错误,几乎使军队面临灭顶之灾。正是有了遵义会议,毛主席挽救了党,挽救了军队。”
然而,命运无常。1946年4月8日,博古与叶挺、王若飞、邓发等人一同乘机返回延安时,不幸在山西黑茶山遭遇飞机失事,年仅39岁。对于博古的英勇事迹和革命贡献,许多人都感到惋惜。在他的追悼会上,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评价道:“秦公博古,南方之强,守正不阿,寡默深藏,为民请命,锐不可挡,言室满室,言堂满堂。”
(参考资料:《博古传》《党史博览》《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