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在秦军的猛烈攻势下终于宣告灭亡,标志着秦始皇经过十年的鏖战,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伟业。秦军十年间先后攻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这十年的征战过程中,秦国平均每个国家花费约一年多的时间被征服,速度极其迅速。不过,这个“平均值”并非均匀分布,因为有的国家很快就被灭掉,而有些国家却成为坚固难攻的“硬骨头”,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在这六国中,虽然楚国不是耗时最长的灭亡对象,但无疑是最难攻破的一个。楚国的顽强抵抗让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遭遇了第一个重大挫折。为何楚国如此难啃?秦军最终又是如何成功击败这个庞然大物的呢?
在吞并了韩、赵、魏三国之后,秦国将目光锁定在疆域最为辽阔、历史悠久的楚国。这块大肥肉却成为秦国统一路上的最大绊脚石。虽然秦楚之间关系并非完全敌对,双方常通过联姻维系一定的亲密联系,楚系在秦国内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因此有人希望楚国能够保留。
然而秦始皇铁了心统一天下,根本不会为这层关系顾忌。楚国在他眼中,简直就是肥美的猎物,怎可能因为这些“亲戚”而放弃?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征服楚国。
不过,秦军在前期连续攻克三个国家后,军队多少显露出疲态,而秦始皇也有些自负,想用更轻松的方式迅速收拾楚国。为此,他召集两位将领听取建议:一位是年轻气盛的李信,另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
李信自信满满,认为虽然楚国地域广大,但其实军力并不强大,20万兵马绰绰有余;而老将王翦则持谨慎态度,认为楚国表面虚弱,实则顽强难打,至少需要60万大军方能取胜。
秦始皇听后忍俊不禁,觉得王翦太过夸张,毕竟攻打赵国花了三年都没用到60万兵力,更何况楚国实力远不如赵国,不至于需要如此大军。然而,作为战功赫赫的老将,秦始皇不愿得罪王翦,便笑着将主帅之位给了年轻的李信。
于是,李信带领20万大军,由蒙恬辅佐,趁楚国内部动荡之际发起进攻。初期战事顺利,秦军相继攻下平舆、田城等重要据点。但随后遭遇了楚国大将项燕的顽强抵抗。
项燕乃项羽之祖,家传武艺深厚,勇猛无比。项燕察觉秦军主将皆为年轻小将,便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部分部队牵制秦军,主力则设伏兵等待时机。李信和蒙恬果然中了计,被楚军牵着鼻子一路往西推进,遭遇伏兵突袭,秦军损失惨重,被迫败退。
秦始皇听闻战报大为震怒,他原本看好李信,却被他打了脸,随即撤销了李信的指挥权。灭楚之战不能停,于是秦始皇求助老将王翦,希望他出山善后。然而王翦此时已归隐乡里,不愿轻易复出。
秦始皇不得不亲自前往王翦故里,诚恳请其复出。老将王翦提出条件:必须配备60万大军,否则不肯出兵。无奈之下,秦始皇只得同意,派出重兵让王翦统帅,目送他率军南下。
与冒进的李信相比,王翦沉稳许多,抵达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稳扎稳打,观察敌情。他发现楚军士气低落,军心不稳,便采取了消耗战策略,坚守阵地不与楚军正面较量。此举有效消磨了楚军的战斗意志,楚军将领项燕为此焦躁不安,频频想破局却无计可施。
秦军粮草充足,王翦带领军队静待时机,士兵们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等待一声令下。终于时机成熟,王翦选出两万精锐作为先锋,发动突然猛攻。
这支先锋队由王翦亲自挑选的勇士组成,个个身经百战、勇猛异常。楚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很快被击溃。项燕带残兵败将东撤,王翦紧追不舍,攻入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斩杀项燕。
至此,历时一年多的楚国战役以秦军胜利告终,王翦的经验和稳健成为胜负关键。许多人认为,若李信也有60万大军,或许可以轻松击败楚国,但实际胜利更多归功于王翦“彼竭我盈”的战略思维。
楚国之所以难啃,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楚国地广人多,地形复杂,秦军攻入境内需要绕行多条路线,还要防备偷袭,给作战带来极大难度。其次,楚军虽内部分裂,但士兵个个英勇无畏,拼死抵抗。更重要的是,楚军深知一旦失败就是亡国,因此士气极为坚定,誓死守护家园。
“地大物博”战略优势让楚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战略纵深,能够边打边退,拖延时间。楚王一路败退,最终无地可逃而亡国。若楚国如韩国般国土狭小,早已被秦军轻易击溃。
这场灭楚之战充分展示了战略布局与军队士气的重要性,也让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