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与刘少奇可以说是党内最为核心的领导人物,每当有领导合影时,他们通常都会坐在中间的位置,显得无可动摇。然而,在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中,毛主席与刘少奇却坐在了照片的两边,中间却空出给了四位重量级人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9月下旬,当时正在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照片中,毛主席坐在最右侧,刘少奇坐在最左侧,而中间的位置,则由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占据。他们分别是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和徐特立,而另一位未出席的谢觉哉,也同样被称为“延安五老”。之所以称他们为“延安五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年龄都比毛泽东和刘少奇大,林伯渠比毛主席年长7岁,刘少奇则年长12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有着极高的声望和深厚的革命经历,堪称中国革命的奠基人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坐在左边第二位的林伯渠。他出生于1886年3月20日,和朱德将军同龄,然而却比朱老总年长了8个多月。林伯渠早年积极参与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担任过大元帅府参议,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内元老之一,并积极参与了南昌起义。后在中华苏维埃时期,林伯渠担任了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总供给部长等职务,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政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爆发后,林伯渠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为“父母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林伯渠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并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林伯渠一直默默奉献,直到1960年5月29日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接下来是坐在林伯渠旁边的董必武,他与林伯渠同样出生于1886年3月,但只比林伯渠年长15天。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参加中共一大会议,成为建党元老。更为人熟知的是,他与毛主席一起,出席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董必武的另一重要成就,是他作为中国代表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为新中国争取了大量权益。建国后,董必武被任命为副总理,成为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助手。毛主席和周总理曾赴苏联谈判时,董必武代行总理职务,主持政务院工作。当周总理回国后,他发现政务院的工作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在某些方面做得更为出色。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享年89岁。毛主席听闻此消息后,悲痛欲绝,整整一天未进食,并让工作人员反复播放《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以此缅怀这位曾经的革命先辈。
再来看坐在照片左边第三位的吴玉章。他比林伯渠和董必武年长8岁,出生于1878年。吴玉章早年加入同盟会,曾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吴玉章不仅是刘伯承的入党介绍人,他还在中国革命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曾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务,1948年,他创办了华北大学,即现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并且担任校长长达18年。毛主席曾在吴玉章的60岁寿宴上称赞他,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句话成为许多人记住吴玉章的名言。1966年12月12日,吴玉章去世,享年88岁。
最后是坐在左边第四位的徐特立,作为“延安五老”中年纪最大的,他出生于1877年。徐特立不仅是毛主席的老师,而且是一位深具革命背景的老党员。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的长征中,徐特立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成员,被毛主席称为“坚强的老战士”。在全面抗战时期,徐特立担任了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为国共合作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曾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这四位老人的革命经历深厚,声望极高。正因如此,毛主席和刘少奇才特意将他们安置在合影的中央,显示出两位领导人对他们的尊重与敬仰。这也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和刘少奇“敬老尊贤”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