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激励全国人民的一句话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这句话的巨幅标语,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座右铭。
毛主席一生致力于改造中国,建国后更是为新中国的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图。可以说,他是新中国发展的设计师,而他的目标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发展,更是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个现代化”计划,是毛主席亲自提出并设计的远景发展蓝图。早在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主席就明确指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建立民主主义国家而奋斗,更要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奋斗。”他提出的目标,是让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强国。
1954年6月14日,毛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又进一步明确道:“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化、机械化……”而到1959年至1960年,毛主席在谈到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时,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四个现代化”理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以及国防现代化。到了1960年,周总理在谈到同一话题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更名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使“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更加清晰和系统。
1963年,毛主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呼吁全国人民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这一号召激励了整个国家为现代化目标不断努力。
1975年1月,周总理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根据计划,第一步是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立起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则是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全面现代化,从而将中国的经济推向世界前列。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仅仅是“四个现代化”计划,毛主席还为中国如何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1950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中国派遣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军队与美军的装备差距尤为显著。毛主席看到了这个差距,并清楚地意识到,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当时,美军的钢铁生产能力远超中国,美国的年产钢量为8700万吨,是中国的142倍,而中国的钢铁生产大部分是铁匠铺炼出来的生铁,钢铁产量的差距高达368倍。美国人均钢产量接近半吨,而中国只有7两。
1958年,毛主席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目标是在15年内追上英国,50年内赶超美国。根据历史数据,到1973年,中国的钢产量为2522万吨,仅与英国相差一步。到了2008年,中国的钢产量接近5亿吨,超过了美国五倍多,牢牢占据全球钢铁生产的头把交椅。
毛主席设计的赶超方案,正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向苏联学习;第二步,向美国学习;第三步,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领先的强国。事实上,第一步和第二步毛主席生前都已基本完成,而第三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是毛主席设计的宏大目标。
毛主席不仅设定了远大的目标,也清楚地计算了工期。他曾经说过:“你有那么一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个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在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他对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进行了预估,第一个方案是50年,即2000年时中国应当超越美国。第二个方案则是1955年毛主席在讲话中提到过的,至少需要50年,也许是75年,即由15个五年计划组成,最终将超越美国。这一方案的上限为100年,但毛主席更倾向于75年。
今天,当我们回顾毛主席的这些话时,仍然能感受到那种激动与振奋,他的远见卓识和宏伟蓝图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正是毛主席为新中国设计了这条宏大的发展路线,使得中国从一个贫弱国家迅速崛起,走向世界的舞台。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今天依旧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