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其内容和情节常常有许多艺术加工。如果我们将其作为研究史实的依据,就会发现不少与真实历史不符之处,甚至一些人物形象与真实情况差距甚大。
有时,你会注意到,小说中那些扮演反派角色的人物,历史上却可能是有着显赫学术地位的著名人物。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故事,往往需要通过几十集的电视剧来讲述。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他到底是谁?他的学术成就又是什么?
从小,很多中国人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几乎成了每个孩子耳熟能详的内容,但鲜少有人知道,孔融曾短暂地在刘备手下效力。而类似的情形,三国历史中还有许多。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便是关于东吴学者陆绩的。
陆绩是吴郡陆氏的后代,他的父亲陆康不仅是东汉的忠臣,也以气节和忠诚著称。陆康最初与袁术交情深厚,认为袁术是个有志之士,于是常与他往来。陆康有时会带着年幼的儿子陆绩一起去袁术家中玩耍。
有一日,袁术召集了淮南一带的士族,共同商议一些重要事务。陆康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宴会,便带着陆绩一同前去。席间,陆绩眼前的桌子上摆满了橘子。这种水果在淮南并不算珍贵,但陆绩尝了一口,发现其味特别鲜美,忍不住连声称赞。当宴会即将结束时,陆绩悄悄地将三颗橘子藏在怀里准备带走。
古人赴宴讲究尽兴,拿到的食物通常也会当场食用,带走一些食物则显得不太礼貌。虽然陆康并未察觉到这一幕,但袁术却看在眼里。出于好奇,袁术当众戏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竟然还带走了我的橘子吗?” 陆绩见自己被识破,便坦白说:“这些橘子非常好吃,我母亲最爱吃橘子,我想拿回去让她尝一尝。”看到这个六岁的孩子如此懂事,袁术便决定将橘子送给他。这件事成了陆绩小时候的一段趣闻,后来在元朝被列入《二十四孝》中。
然而,随着袁术反叛,局势急转直下。袁术要求陆康提供三万石米支持自己的军队,但陆康坚决拒绝,认为袁术是叛国之徒。袁术对老友的背离大为恼怒,派遣孙策进攻陆康镇守的庐江城。经过长时间的围攻,庐江城依然没有攻破。城内的百姓们死守城池,不仅支援陆康的军队,还在听说城池有危险时,士兵们纷纷从外地赶回。
庐江城最终守了两年,才被攻破。陆康坚守至死,且在城破后的三个月去世。城内的陆氏家族成员大多在饥荒中丧命。此后,朝廷听闻陆康的事迹,为了褒奖他的忠义,将他的长子陆绩任命为郎中。
随着局势的变化,孙策逐渐崛起并占领吴郡。陆绩此时已是青少年,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学识远超许多年长的学者。尽管如此,陆绩并不热衷于仕途和权力,他更愿意沉浸在经典的学术研究中。
一天,孙策召集各地人士商议未来战略。虽然陆绩也在场,但他保持沉默,专心聆听讨论。然而,他对一味强调武力的言辞深感不满。作为一个崇尚文德的学者,陆绩在会议上大声说道:“管仲辅佐齐桓公,曾九次召集诸侯而无需动兵,便称霸一方。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若能专修文德,远方的人自然会归附。”
陆绩的这番话让在场的众人都为之一震。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能够如此理性看待局势,实属罕见。孙策等人虽然尊重陆绩的学问,但显然不认同他的主张。陆绩的观点显示出他对战争的抗拒,他认为若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比起刀枪相见要好得多。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根据陆绩的性格,将他塑造成一个投降派的形象,这与他的历史真实形象有所偏差。特别是在描述诸葛亮与东吴议和时,陆绩曾以刘备的身份提出质疑,认为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未必可信。然而,诸葛亮用汉献帝的承认和刘邦的历史背景轻松反驳了他,使得陆绩无言以对,最终黯然退场。
自孙权上位后,陆绩被派往郁林任职。郁林盛产珍珠,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但陆绩不同于以往的太守,他并没有带回任何金银珠宝,甚至连一点私物都未曾索取。当他乘船返回时,船上显得格外轻便,以至于在风浪中很容易倾覆。为防万一,手下劝他多带点行李,陆绩无奈地从岸边找来一块大石头,硬是将其带回。
陆绩在郁林待了几年后,因病辞世。据他自己所说,他通过研究星象演算,已知自己的命运。陆绩去世时年仅三十二岁,但他那块大石头却成了历史的见证。而如今,这块石头依然存在,并在2023年成为电视剧《廉石传奇》的主题。剧中通过讲述陆绩的生平,让人们对这位真实的东吴学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重新审视了《三国演义》中那个投降派的陆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