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故事影响深远,其中蜀汉的命运更是家喻户晓。刘备虽然一度创立了自己的霸业,但这段辉煌并未能持续太久,最终随着其子刘禅(俗称“阿斗”)的投降,蜀汉宣告灭亡。实际上,蜀汉自始至终都处在各种危机之中,风雨飘摇,艰难维系着这片割据的江山。
即使诸葛亮这位智慧卓绝的军师亲自坐镇,战场上的胜负也并非铁板钉钉。他在用人方面虽然颇具眼光,但也难免出现失误。不过,在蜀汉历史上,诸葛亮重用过两位将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令人深思。
这两位将军的经历迥异。提及前者时,人们称其为“天才”,而后者则鲜有人知。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并在蜀汉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为何这两人的命运迥异?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首先来看看被誉为“天才”的马谡。提到马氏家族,许多人或许更熟悉他的兄长马良。马良在蜀汉以忠诚与贤良著称,是五兄弟中名声最响亮的。相比之下,马谡的才能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军事领域颇具天赋。早年间,马谡就一直跟随刘备,历任绵竹县令和成都县令等职务。
但对马谡的评价却有分歧。刘备觉得他“难以重用”,而诸葛亮却破格提拔,给予厚望。马谡成为了诸葛亮极为信任的人,二人关系密切,甚至能从早聊到晚,诸葛亮对他的赏识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马谡是否能承担起诸葛亮的期待呢?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回到“街亭之战”这场关键战役。初期,蜀军形势一片大好,但后期局势却急转直下,令人扼腕叹息。
建兴六年,蜀汉与曹魏的战斗继续。诸葛亮先派赵云、邓芝在箕谷牵制敌军,将曹魏注意力吸引至此,减轻了祁山防守压力。诸葛亮借此顺利率军进驻,诸如天水、安定等地均有所突破。
然而,街亭战场上出现了关键失误。负责防守街亭的是马谡,而非魏延等老将。诸葛亮本希望他能守住阵地,却未曾料到马谡不听指挥,擅自决定上山驻守,且弃掉了水源。此举与诸葛亮的战略完全相悖,直接导致蜀军失利,街亭沦陷。
面对失去有利地势,曹魏名将张郃果断切断了蜀军水源,并发起猛攻,令蜀军苦不堪言。所幸王平及时驰援,保全了部分兵力。事后,诸葛亮痛惜不已,认为马谡违抗军令,造成大败,罪责难逃,最终马谡被处死。
当然,不能否认马谡确实具备一定谋略,否则诸葛亮也不会与他如此深入探讨战略。且他曾在诸葛亮北伐时提出的攻城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不凡的战略眼光。但一次失败,几乎抹去了他的所有功绩。
接下来再说说王平,他的出身与马谡截然不同。王平曾是曹操麾下的将领,纯粹以武力见长,多年征战经验丰富。
在街亭战役中,王平曾多次劝阻马谡,但未获采纳。他只能竭力弥补马谡的错误,布置伏兵成功遏制张郃的攻势。蜀军失守后,马谡被问责,王平却赢得了诸葛亮更多的信任和重用。
可见,诸葛亮在重用马谡时确有疏忽,但对王平则是正确的识人。建兴七年,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蜀汉,当时蜀军仅三万余人,实力悬殊,众将士心生畏惧,士气低落。此时,王平挺身而出,冷静应对。
他明白兵力不足,需要争取时间等待援军,于是制定周密防守计划,成功化解这次危机。凭借王平的坚守,蜀汉得以维持汉中阵地,他也因此赢得了“大将风范”的美誉,最终带着功绩平静离世。
从地理战略角度看,蜀汉处于长江上游,是曹魏重点觊觎的对象。曹魏攻打蜀汉的首要目标便是汉中,因其地势重要,易守难攻。
马谡因街亭失利而死,王平则成为汉中保卫战中的关键将领。虽然曹魏军队兵强马壮,刚刚完成休整,但蜀汉已渐显颓势,尤其是刘禅的软弱无能,成为蜀汉衰败的重要因素。
王平的努力虽救得一时之安,但终究无法扭转大势。论才华与能力,王平在蜀汉晚期的作用无疑重大。而马谡虽然争议不断,却拥有卓越的谋略,尤其是在运筹帷幄方面,远超一般人,这也是诸葛亮重用他的原因。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战事明显不如前期顺利。失去马谡这样重要的谋士,给诸葛亮带来了巨大负担,他多方面操劳,最终“过劳而亡”。
不过诸葛亮去世后,仍有姜维等人继承遗志,继续为蜀汉效力。可惜蜀汉实力已大不如前,连年北伐消耗兵力,民生凋敝,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马谡与王平在三国时期的贡献截然不同,诸葛亮对他们的用人理念也存在差异。虽然诸葛亮在用人上有瑕疵,但他对王平和马谡的重用也显现出独到眼光。蜀汉曾一度强盛,但随着刘禅继位,衰败之势渐显。马谡与王平在诸葛亮时期虽有作为,但姜维后续的努力终究难挽败局,蜀汉的覆灭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