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日后为您持续推送类似的文章,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千俞
编辑 | T
如果你是经常观看抗日神剧的朋友,肯定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剧中的汉奸角色常常尊称日本军人“太君”。如果知道对方的姓氏,有时会直接称“姓氏 太君”;若是不能确定对方的身份,任何穿着日本军服的人都会被尊称为“太君”,这一场面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网友开始好奇,究竟“太君”这一词汇在日语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这种称呼是日方强迫的,还是汉奸们自发的呢?而日本人究竟了解“太君”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太君”在中国的含义
在中国,字面上“太”有着极大、至高无上的意思,而“君”则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尊号,特别是对统治者的称谓。例如在中国古代,帝王、官员等人物会被称作“君”。“太君”这个词历史上专指德高望重的前辈,特别是官员的母亲,也就是他们的封号。所以,使用“太君”这一称呼时,通常意味着对方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
例如,在古代我们常见的“佘老太君”这一称呼,便是源自这种传统。而在文学作品中,“太君”有时也被用来指代仙女。比如李商隐在唐诗《燕台四首·夏》中就写道:“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接云輧呼太君。” 在这句诗中,“太君”便指的是仙女。
不过,汉奸显然不会把“太君”用于指代仙女。实际上,汉奸对“太君”的理解与日本人一样,并不准确,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个词的来源。
“太君”的源起
追溯到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大量关于日军侵华的记录出现,称日本人“太君”的现象渐渐增多。那么,这一称呼是如何诞生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了解当时的背景。
自1904年起,日军在占领旅大地区后开始强迫当地民众学习日语。1932年3月东北沦陷,伪满洲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将日语列为国语,并要求所有学校教授日语。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不得不学习日语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
尽管大多数人是被迫学习日语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借助相关政策和利益的诱导,主动学习日语,想要与日方合作谋取生计。在那个年代,许多孩子们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比如“学会日本话,就把洋刀挎;吃饭叫米西,骂人叫八格;耳朵叫谜谜,鼻子叫哈拿;毛西毛西打电话,久别先握手,巴枯拉枯西达”便生动地展现了民众对日语的半懂不懂,也反映了即使不完全理解日语,他们仍通过“似是而非”的方式将日语融入日常交流。
在日方的殖民统治下,很多百姓都开始使用日语,这种日语和中文混合的语言被称为“协和语”,它在当时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而“米西”与“大大的”等词汇就是典型的“协和语”。
但“太君”这一词既不属于日语,也不属于协和语。从史料来看,早期汉奸对日本人的称呼大多还是“大人”。这个词在日本文化中也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士兵和将领之间。
尽管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传统的阶级观念依旧深深扎根,甚至在军队中也是如此。日本军队讲究等级,如果一个人是贵族出身,他进入军队后便可以直接成为将领,而普通平民则很难升职。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平民对贵族的尊称就是“大人”,士兵对上级也常常称为“大人”。在日本的资料中,“大人”有三种发音,分别是daren、tairen和taijin,其中“taijin”是使用最广泛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中国人称日本人时,往往会使用“taijin”这一称呼,表示对高地位人士的尊敬,而这个发音和中文的“太君”非常相似。
误解与称呼的演变
实际上,无论是发音者还是听者,都对“太君”这一称呼的真正含义并不清楚。对于那些称呼日本军人“太君”的汉奸来说,他们大多并不懂日语,也不明白“太君”与“taijin”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由于中日两国的军队结构完全不同,日军的军衔体系和中国军队的称呼方式差异很大。比如,中队长、大尉、将军等职务的称呼和“太君”发音差不多,而这些职务是汉奸日常最常接触到的。所以,尽管这一称呼让许多汉奸感到困惑,他们还是习惯性地用“太君”来代替。
对日本人来说,他们对中文的了解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抗战期间,许多日军并不愿主动学习中文,他们创造了一种自认为是中文的语言,学者后来称之为“大兵中国话”。这种语言在双方的交流中产生了误解和错位。例如,“掌柜”这一词,某些日军能理解并正确书写,但也有些日军把它误写成“长贵”,体现了他们对中文的理解并不深刻。
基于这种语言差异和文化错位,我们可以推测,日方和中方对“taijin”这一词各自有不同的理解。当汉奸听到日本人用“taijin”称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时,便模仿学习,将其音近的部分误称为“太君”。而日方则误以为“太君”在中文中是对地位较高的人的尊称,并接受了这种叫法。
无论如何,这个称呼的广泛使用,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汉奸们那种卑躬屈膝、谄媚讨好的态度,这种姿态恰恰迎合了日本人虚荣心的需要,让他们从中获得了作为“战胜者”的满足感。至于是否是女性尊称,对于当时的日本军人而言,这或许并不重要。
总结
“汉奸”这一称呼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屈辱与苦难。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铭记过去的伤痛,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