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帝王谱
对于炎黄子孙而言,“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然而,为了证明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我们依然需要寻找“文字”的佐证。虽然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为“商”的存在提供了铁证,但它却无法证明“夏”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进一步探寻“夏朝”的踪迹。
夏朝统治图
在1975年,这一遗址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一批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七孔大玉刀”,它不仅工艺精湛,更充满了未知与遐想。
夏朝七孔大玉刀
从夏朝出土的墓葬来看,当时在各个方面用玉已经相当频繁,并且在制造玉的工艺方面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古代的典籍对夏朝的记载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夏七孔玉刀的用途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
夏朝七孔大玉刀
最近,民间藏家发现两件带文字的七孔玉刀,其中一件七孔玉刀长28.8cm,宽10.8cm,厚1.5cm,重1110克。玉质青绿,质地坚硬。刀身左右各有一耳、一孔;刀背处有一沟槽,五孔。整个刀身共有七孔,刀刃为弧形,双面有刃。一面刻有三字,仅可辨硬中间为“帅”字,其余两字无法辨识。另一面以减地法刻有凸起的双鱼。
夏朝七孔玉刀
夏朝七孔玉刀
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我国的红山良渚及夏代均无文字,此两件七孔玉刀所雕刻的文字为夏代已有文字提供了确凿实物证据,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下面是另一件七孔玉刀:
夏朝七孔玉刀
夏朝七孔玉刀
2002年、 2012年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件(组)第二批37件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名单,其中包括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铜鼎,广州的南越王墓铜屏风构件和角形玉杯等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现藏洛阳博物馆的夏代七孔玉刀 。
夏朝七孔大玉刀
该七孔玉刀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因玉刀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故其名为‘七孔玉刀’。长65厘米,宽9.5厘米,最厚处0.4厘米。玉刀刀背处钻有七孔,并有锋利的刃部。有人认为它是象征权威和地位的礼器,也有人认为它是刑具。为后人认识夏商周时的玉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后母戊铜鼎
南越王墓铜屏风构件
角形玉杯
夏代七孔玉刀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遗留下来的文物相对很少。而这把七孔玉刀实际上是对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总结,并为商代玉器发展奠定了基础。因其珍贵,目前国家禁止出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