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大家熟知的“包青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官代表,堪称家喻户晓。许多人敬仰他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包拯究竟当过什么官职?他所担任的官职在当时有多重要?如果把他放在今天,这些职务相当于什么级别?文学作品中的包青天总是公正无私,能打压那些权贵和腐败官员,但真实历史中的包拯能否做到这一点呢?他在朝廷中的权力足够支撑他去对抗皇亲国戚和贪官污吏吗?
包拯出生在如今安徽合肥的庐州,那时还是宋朝的辖区。年仅二十八岁的他在宋仁宗赵祯治下考中进士,成为朝廷的新星。宋仁宗被誉为少数几个清明的宋朝皇帝之一,他以仁爱著称,无论是对百姓还是官员,都能保持宽厚与理解。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内政清明,尤其以其仁政赢得民心。
在包拯中进士之后,朝廷安排他去江西担任知县。然而,包拯却拒绝了这个职务,并没有因为江西地区的贫穷或落后而抵触,而是出于照顾父母的原因。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常需要有人陪伴照顾。包拯十分挂念家中的父母,若远赴江西,他将难以时常回家照料他们。向朝廷上报了自己的困境后,宋仁宗深知包拯的孝心,遂将他从江西调回了安徽,安排他在本地担任“监税”,即税务局局长。这项工作相对清闲,包拯也满意这个安排。然而,包拯的父母却依然希望他能在本地任职,并不愿他离开,最终包拯选择辞去官职,留在家中照料父母。
几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为他们守孝,坚守家中,即便守孝期满,他也依然不愿轻易离开家乡。家里的亲戚朋友纷纷劝他,不要因为此事耽误了仕途,朝廷也在等待他的归来。包拯纠结了许久,最终他还是告别了父母的坟墓,决定重返朝廷,前往开封求职。此时,他已经三十八岁,虽已多年未与朝廷联系,但他在朝中的档案依旧存在。
由于包拯始终怀念父母,他请求朝廷安排一个离家较近的职位,最终他被安排到合肥附近担任知县。包拯在此工作了四年,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朝廷决定提拔他,派他前往端州(即今广东肇庆)担任知府。端州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地方,但包拯并未因此拒绝职务,终于放下心中的执念,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端州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特产——“端州砚”,这种砚台被全国的士大夫所青睐,许多官员都会通过压榨当地工人来谋取更多的砚台,以求取上级的欢心。以往的端州知府都会要求工人们生产超额的砚台,远超过皇帝要求的数量。然而,包拯到任后,立即下令只需按规定数量制作砚台,坚决杜绝了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他的公正和对百姓的关爱,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两年后,包拯因政绩出色,被推荐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类似于今天的检察官,负责调查和审查地方官员的政务是否清廉。作为“御史”,包拯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代表皇帝监督全国官员的行为。包拯在这一职务上大展身手,他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甚至对自己人也毫不留情。尤其是在审查“按察使”时,他发现这些地方官员敷衍了事、玩忽职守,便上奏要求取消这一职位,改革监察制度。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他们联合上书弹劾包拯,迫使宋仁宗将包拯暂时“流放”到辽国执行外交任务。
回到朝廷后,包拯再次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成为专责进谏的言官。在这一职位上,他继续提出许多改革建议,其中大部分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纳。然而,包拯年事已高,且遭遇了家庭不幸,儿子英年早逝,这令他身心疲惫。最终,他请求朝廷调他到一个相对清闲的地方休息,便开始了为期四年的休养生息。
包拯五十七岁时,宋仁宗因其高尚的品德和能力,再次召回他,任命为“权知开封府”,这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开封府作为北宋的首都,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本地,包拯的职责几乎覆盖全国。如果他愿意,他完全有权力去处理全国范围内的重大事务。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