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战役打响后,为了援救被困的锦州,国军命令廖耀湘指挥的9兵团沿着北宁线迅速行进,试图打破围困。然而,廖耀湘接到命令后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选择前往彰武,并且在这个地方停留了整整三天之久。直到东野对锦州发起全面进攻时,他才缓慢出发。为何廖耀湘选择停留在彰武?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9兵团的一些举动。
一、为何去彰武?
从地理位置来看,彰武位于锦州北方,沈阳西部。廖耀湘集结完部队后,照理说,最直接的路线应该是沿着北宁线南下,直奔锦州。但事实并非如此。1948年10月8日,廖耀湘的9兵团基本集结完毕,在新民火车站召开了团长以上的会议。会议中,他下达了一个命令:部队迅速调转方向,前往新民西北的彰武,并要求占领该地。那么,廖耀湘为何要选择这一行动路线呢?
首先,锦州已被东野围困,蒋介石亲自下令,要求东北的国军将领迅速援救锦州。廖耀湘本心并不愿意立刻西进锦州,他更倾向于采取更保守的战略。然而,面对蒋介石的强力命令,他不得不勉强答应。廖耀湘的策略是,让东野的主力在锦州外围与守军交战,从而消耗东野的兵力,待时而动,等到东野的力量疲惫后,再出手反击。即便锦州守军失败,东野也会付出沉重代价,到时凭借9兵团的王牌军力,便能轻松夺回锦州。
为了掩饰不立即前往锦州,廖耀湘把目光转向了彰武。彰武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是东野后勤补给的重要中转站。廖耀湘认为,一旦占领彰武,就能切断东野的补给线,迫使东野在缺乏后勤支持的情况下,无法继续对锦州进行有效围攻。这样的策略,不仅合理,也能有效地扰乱东野的战斗节奏,同时也能让蒋介石信服。因此,廖耀湘决定优先攻占彰武。
二、彰武的重要性
彰武作为东野的后勤重地,当然储备了大量物资,尤其是粮食。尽管锦州战役爆发后,部分物资已被转移,但这里依然留下了大量重要资源。特别是高粱米,这种粮食堆积如山,成为了9兵团的目标。国军在占领彰武后,立刻开始了“抢粮”行动。大量的高粱米成为他们的主要“战利品”。
根据战后的报告,国军9兵团的各个单位纷纷行动起来,疯狂搜刮彰武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新1军和其他部队都参与其中,而新1军的59师更是表现突出,抢得最多的粮食。然而,这种抢夺行动也有其严重的后果。为确保粮食能尽快运回沈阳,部队争夺军车甚至发生了冲突,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尽管如此,部队还是通过昼夜不停地运输,最终将大量粮食运往沈阳进行倒卖。
陈时杰曾回忆,国军9兵团的部队为抢占粮食,甚至将原本用于运输作战物资的车辆强行调配,用来运输粮食。这导致了大量军车的油料消耗殆尽,弹药和补给被迫停滞。国军9兵团为了这些私利,完全忽视了战略目标,最终错失了最佳时机,未能及时赶往锦州支援,反而一直拖延到14日,即东野发起锦州总攻的当天,才开始动身。
三、逐渐酿成苦果
尽管廖耀湘在10月17日就曾召开军长会议,讨论如何进攻黑山并迷惑东野,但他一直没有立即付诸行动。拖延的原因,除了对粮食和私利的过度依赖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东野的诱敌之计。为了引诱9兵团西进,东野故意做出了防线后撤的假象。这种布置让国军误以为东野已经疲惫不堪,蒋介石于是决定强令廖耀湘西进。
然而,廖耀湘并不急于响应蒋介石的命令,因为他更倾向于去营口,且不愿意立刻投入战斗。经过两天的争执,他终于在10月20日晚同意出兵,21日拂晓才开始进攻黑山。可在黑山阻击战中,廖耀湘的9兵团虽然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突破东野的防线。此时,9兵团在彰武和新立屯的“粮食生意”也成了制约其战斗力的致命问题。
由于大部分军车被用于运送粮食,导致补给线被切断,缺乏足够的燃料和物资支援。进入黑山时,9兵团的战斗力已经严重受损,弹药和补给难以跟进。最终,廖耀湘无法继续进攻,只能开始撤退。东野各纵队如猛兽般四面围攻,国军9兵团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迅速失去了作战能力,最终在辽西平原彻底崩溃。
结局
从彰武到新立屯,再到黑山,廖耀湘的每一个战略决策都受到自身私利的影响,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9兵团的失败和覆灭。虽然他原本有机会通过迅速援救锦州扭转战局,但由于过度关注抢粮、做生意等个人利益,错失了最佳的战略时机。最终,这些积重难返的错误导致了国军9兵团的溃败,给东北战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