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朝廷的核心往往设立在京城,而各地的官员却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由于他们的职责要求长期驻守在京城工作,因此许多官员会将家人一同迁移到京城,以便更加便利地履行职务。
然而,这样的安排却衍生出一个奇特的现象——当这些官员年老退休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选择回到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无论家乡的条件多么简朴,他们都不愿继续留在京城,哪怕是享受高官厚禄的荣华富贵。
在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朝代中,由于皇帝长期在京城治理国家,京城自然成为了全国最为繁华的城市。无论是民生水平还是治安状况,都远远优于地方。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些为朝廷辛勤耕耘了一生的官员,到了晚年反而不愿继续留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呢?
古代多数朝代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通常为七十岁。即便有些官员能力卓越,深得皇帝宠信,仍可能直到七十岁时上书请求退休,甚至皇帝也常常以各种手段挽留他们。然而,古代人均寿命较短,稍有不慎便会因病去世。虽然退休年龄规定为七十岁,但许多官员往往因身体不支,在任上便已经病逝。
反之,也有不少官员在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就主动上奏请求提前退休。这种情况多因两种原因:一是官员在任上身患重病,觉得时日无多,索性提前辞官回家休养,顺便让自己归故里;二是官员在朝廷中得罪了某些势力或触犯了某些忌讳,虽然不至于受到严厉处罚,但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便主动请求提前退休,以退为进,避免与他人产生更大冲突。
对于那些因病或因不被容忍而提前退休的官员,几乎都会选择离开京城,回到家乡或其他地方安度余生。毕竟,京城是皇帝的眼皮底下,虽然已退休,但社会地位仍旧存在,生活中与曾经的同僚相见恨晚,身边的敌人更是时刻可能找机会使坏。毕竟,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地方,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被别人挑起事端呢?若不小心惹怒了皇帝,恐怕整个家庭都难以善终。
若是因得罪皇帝而退休,那么更是需要尽早离开京城。皇帝允许提前退休的背后,实际上暗示着“我不再追究此事,但请你不要再出现在我眼前”。如果连皇帝都不想再见到这位退休官员,其他人又怎会愿意留他在京城继续居住?反之,离开京城,在自己的故乡生活,即便是地方上的官员也会对退休官员心存敬意,生活比在京城中那种朝臣纷争、每日提心吊胆的日子要安稳得多。
因此,退休后的官员往往选择回到家乡,而不是继续留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毕竟,在京城,虽然表面上繁华富贵,但每天的事务纷繁复杂,心力交瘁。即便退下了官职,身边也会时常有人找托付,处理事务。而这些人情世故,虽然在任时可以随意应对,但一旦退休,便显得颇为不便。皇帝对此也并不视而不见,若发现退休的官员仍在京城施展政治手腕,无疑会影响到朝廷的稳定。为了避免类似的局面,很多朝代都会要求退休官员回到家乡,不要继续在京城内充当“外籍官员”的角色。这样,既能稳固皇权,又能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政治纷争。
不过,官员退休回乡的决定,除了受到工作上的压力和朝廷的要求外,还与古人深厚的“故乡情结”息息相关。古人讲究“安土重迁”,他们对于故乡的依恋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故乡不仅是他们成长的地方,还是家族世代的根基。许多家族的产业都在故乡扎根,甚至先祖的墓地也安放在家乡。这种强烈的家族归属感和对身后事的重视,使得古人对于老年后的归乡情感尤为深厚。
正如古诗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老年人回到故乡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即便家乡已经物是人非,但那片土地依旧承载着无数记忆和情感。即便是退休官员,回到家乡后,也往往会受到当地人和家族后人的热情欢迎,过上如同“土皇帝”般的生活,享受尊荣和安宁。
即便在今天,当许多人步入老年,也往往希望能回到故乡安享晚年。对于古人而言,家乡始终是他们心灵的港湾,是漂泊一生后,最终可以栖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