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左宗棠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但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非凡的事业。他曾三次科举失利,但最终却成为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外交事务上,左宗棠都为拯救大清王朝,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他去世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心系国家。他的故事,至今仍在世人心中回荡。
1885年9月5日,74岁的左宗棠在北京因病去世。这个消息传到紫禁城,慈禧太后震惊得几乎昏厥。她在看到左宗棠的遗折时,更是泪如雨下,哽咽着说道:“遵左爱卿生前遗愿。”左宗棠的离世,令慈禧太后深感痛惜。那么,是什么让慈禧如此伤心?左宗棠又有哪些未竟的心愿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晚清英雄的传奇一生。
左宗棠于1812年出生在湖南湘阴的一个贫困农家。尽管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从小聪颖好学,20岁时便考中举人。然而,在随后的三次会试中,他都未能如愿考取进士。面对连番的失败,左宗棠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愈加勤奋努力。他回到家乡,潜心钻研经典,并广泛学习农业、地理、军事等实用学问。他常说:“学问要为时代所用。”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成为了他日后成就的基石。
左宗棠真正崭露头角是在1852年。当时,太平军围攻长沙,清军节节败退,形势危急。在这个关键时刻,左宗棠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指挥清军,成功坚持了三个月之久。此役不仅保住了湖南的安全,也让左宗棠一战成名,声名鹊起。此后,他带领湘军屡次取得胜利,击退了太平军的多次进攻。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迅速得到提拔,开启了辉煌的仕途。
然而,左宗棠一生最令人称道的功绩,莫过于收复新疆。1867年,阿古柏侵占了新疆,部分朝廷官员甚至主张放弃这片领土。然而,面对国土丧失的危机,年近古稀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主收复新疆。他不畏艰难,四处筹措军费。在得到富商胡雪岩的大力支持后,左宗棠带着军费西征。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就成功击败了阿古柏,收复了16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还成功震慑了沙俄的侵略野心。此役不仅展现了左宗棠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彰显了他对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定维护,他无疑是民族的英雄。
在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并未急于邀功,而是选择留在当地恢复战后的经济。他开垦荒地,修复水利设施,为新疆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左宗棠的这种鞠躬尽瘁、心系百姓的情怀,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晚年的左宗棠依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当法国入侵越南时,他再次向朝廷请命,希望亲自出征。虽然年事已高,左宗棠依然坚定地亲自指挥,成功挫败了法军的进攻。然而,李鸿章签订的《中法条约》却让越南脱离了中国的藩属关系,令左宗棠痛心疾首,直斥李鸿章为“千古罪人”。他一生为国家利益鞠躬尽瘁,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个人的刚毅和高尚。
在临终时,左宗棠的心依然系着国家。他在遗折中恳请朝廷重视台湾的主权,确保台湾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避免重蹈越南的覆辙。慈禧太后看到遗折后,深受触动,立刻下令设立台湾巡抚,并将台湾升格为行省。这一历史性的决定,深刻昭示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不容分割。
左宗棠去世的那天,福州城突降暴雨,连续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仿佛是上天在为这位民族英雄送行。街头巷尾,百姓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将领而感到悲痛,纷纷感叹:“朝廷失一良将,我闽失一长城!”
慈禧太后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她亲自追赠左宗棠为太子太傅,赐谥号“文襄”,并下令在京师及湖南等地为其建立专祠,这些殊荣展现了左宗棠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及他的历史功绩。
至今,左宗棠的墓地依然有人守护,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敬意,更是对那个时代英雄精神的传承。左宗棠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部动人的史诗。他用一己之力挽救了大清王朝,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与领土完整。他的离世,标志着晚清时代最后的支柱的倒塌,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然而,左宗棠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流传。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民族的热爱,都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的精神。在当今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左宗棠一样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民族脊梁。左宗棠曾说:“学问应当服务于时代。”这句话放到今天,依然适用。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人的成长,更要时刻心系国家,为民族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每天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奔波,忙于追求成绩和学业,或许是时候回顾历史,感受一下那个时代巨人的勇气与胆略,学习左宗棠这类先辈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