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的时候,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总觉得中国的官员和国外其他国家的官员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至少我的感受是,国外官员说话往往显得比较随意,没有中国官员那种沉稳老练的气质。这一点非常明显,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感触。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其实,这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非常简单,只是我们很少去探究它的历史根源。答案其实早已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本土,也深刻影响了与中国有密切交流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邻近国家。
从科举制度创立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场进士考试,历时一千二百多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出现在1919年的越南阮朝。科举考试通常都是定期举行的。唐朝和宋初,每年举办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一年或两年一考,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又改为每三年一考。
科举分为不同级别的考试,包括地方的乡试、中央的省试和最终的殿试。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省试的第一名叫“省元”,殿试的第一名则是“状元”。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丰富多样,涵盖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考试内容包括时务策、帖经和杂文等。到了宋朝,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和明经科目,考试内容则是帖经、墨义和诗赋。后来,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取消了诗赋、帖经和墨义,改以经义、论、策为主要考核内容。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之一,它极大地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纳了大量中下层社会出身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刚开始展现出强烈的活力和进步性,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唐宋时期,其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但自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体制的日益强化,科举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宋代以后,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创造力逐渐衰退,人才质量一代不如一代。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不再采用科举制度,但事实上,我们依然在以“考试”为主要手段进行人才的选拔。从孩子进入幼儿园起,便开始通过各种考试接受选拔,虽然直到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尚不能称为真正的人才,但这种选拔机制已经根深蒂固。进入社会后,选拔方式虽然不全是考试,但往往更加严格。以公务员为例,科员要晋升科长,需通过德才兼备的多方面考察,我们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和考察标准,不是凭某个人一言定论。
因此,我们选拔上来的官员,既经过各种历练,也符合各项选拔标准,整体而言更为稳妥、成熟且优秀。更高层次的人才,除了选拔,还需要经过选举,选举过程中除了组织部门的事先考察外,还有人民群众的投票等程序。所以,我们的用人标准实际上是选拔和选举两套程序并行。
然而,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很多时候,领导人通过选举上台后,会迅速组建自己的团队,这种现象有点像中国古代那句俗语:“一朝天子一朝臣”。领导人的更替往往频繁,意味着许多人都有机会“坐庄”。这种只依靠选举而缺少逐级选拔的方式,暴露了明显的问题:很多人可能连乡长岗位都没好好干过,却突然晋升为县长、市长或者同等职位。也就是说,缺乏层层历练和资历积累,使得部分官员显得“轻浮”,很多事务处理起来欠缺老成和稳重。正如中国一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都明白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选拔方式,必然造就不同的人才品质。相比国外官员,我们应当相信并为自己的用人机制感到自豪。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实质关联,感谢原作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