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尚可喜家族参与三藩之乱,为何没有遭到康熙清算,反而显赫到清末
创始人
2025-09-15 16:32:37
0

三藩之乱前后持续了八年,给清朝的人口、经济、军事都造成了巨大打击,是清朝建国之后爆发的最大一次危机。

由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太过恶劣,所以康熙帝对参与叛乱之人的处罚手段,也是十分严厉的。

比如,早在叛乱之初,康熙帝就杀掉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及世子吴世霖。

等到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又杀掉吴应熊的其他儿子,并对吴三桂的其他亲属进行通缉,吴三桂的心腹部下也大多被处死。

吴三桂的一支后人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也只能蜗在贵州山区苟延残喘,隐姓埋名二百多年,直到清朝灭亡才敢改回吴姓。

靖南王耿精忠的结局也很差,他虽然在三藩之乱后期投降清朝,还立下不少战功,但依然被康熙帝处以凌迟之刑,子孙也被杀绝。

耿精忠在京城做人质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虽然活了下来,但都被罢黜官职,只能勉强在朝廷的供养下存活,耿氏家族彻底没落。

奇怪的是,平南王尚可喜的大儿子尚之信也参加了三藩之乱,但事后只有尚之信被赐死,家族其他成员却都未受到牵连。

并且,尚可喜的后裔当中,有七人与皇室联姻,家族之中有多达140余人在清朝担任高官。

直到晚清时期,尚可喜的家族依然显赫,他的九世孙依然活跃在朝堂,还曾出国考察过宪政。

那么,尚可喜的家族为何能成为三藩之乱的幸存者呢?

01

尚可喜是辽宁海州人,家族世代务农。

明朝末期,后金入侵辽东,尚可喜跟随父亲尚学礼迁徙到辽西松山避难,半路上他的母亲不幸被后金军队杀死。

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报仇,尚学礼参加了明军,先在辽东巡抚王化贞麾下,后随毛文龙入皮岛。

天启三年(1623年),尚可喜参加明朝水师,后来得知父亲在皮岛发展得不错,便转投皮岛,得到了毛文龙的赏识,被毛文龙收为养孙。

后来,尚学礼在一次巡逻中遭遇后金军队,交战中不幸战死,毛文龙感念他的忠勇,便将他的部众交给尚可喜统领。

崇祯二年(1629年)毛文龙被杀之后,皮岛陷入混乱,刺手数年又先后发生了皮岛兵变、吴桥兵变等重大事件,事件的结果是毛文龙另外两个养孙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后金,而作为平乱功臣的尚可喜,则一路当上了副将,负责镇守广鹿岛及周边数个岛屿。

后来,孔有德、耿仲明引后金攻打旅顺,尚可喜的数百人家人和奴婢被迫投水而死,他因此与后金结下了深仇大恨。

不过,尚可喜最后还是投降了后金,原来他的老上级新任东江总兵沈世魁跟他有仇,沈世魁想要设计杀了他,好在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他便率万余军民及大量军械物资和船只来到盛京。

皇太极早就听说尚可喜是个人才,便出城二十里迎接,还称赞他“达变通权”、“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并赏赐他无数珍宝,让他与孔有德、耿仲明享受同等待遇,封为总兵官。

与孔有德、耿仲明一样,尚可喜也是因为明军内讧而出走的,可见明朝灭亡是有原因的,但这不是三人投降的理由,他们虽迫不得已,但毕竟大义有亏,注定要被钉死在耻辱柱上。

尚可喜等三人投降后金的时机很好,因为那时皇太极正在策划入关灭明,而作为少数的满人,没有汉人的帮助是不行的,所以招纳汉人之中的人才,成为了后金的基本国策,尚可喜等人虽然没有立下大功,却被树立成了典型。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大清,当即册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这就是清初三顺王。

对于三顺王,皇太极给予了厚待,其中尚可喜被封在老家海城,他的家口旧部也都被安置在此。

为了表忠心,尚可喜将仇恨抛在脑后,全心全意为清朝服务,他先是跟随皇太极攻打朝鲜,后来又多次参与清朝与明朝的辽东争夺战,并在松锦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战后被编入汉军镶蓝旗。

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朝,多尔衮率军攻入关内,很快就占领北京,至此清朝事先入关,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灭掉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小朝廷了。

02

清朝迁都北京后,多尔衮鉴于八旗兵力不足,决定重用汉人,便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的平南王,让他们各领人马,向南方各势力发起进攻。

尚可喜的表现很好,他率部入关后,最开始与吴三桂一起跟随英亲王阿济格南下追击李自成,一路追到陕西,后来又连克湖广、江西等地,最终逼得李自成在九宫山自杀。

李自成死后,尚可喜班师回朝,回到海山驻扎,1646年又与耿仲明、孔有德进攻湖南,1648年得胜还朝。

1649年,对于尚可喜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与耿仲明一起,率军2万余向广东进军。

在进军路上,耿仲明的部下私藏逃人,触犯了逃人法,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罪,他担心受到多尔衮处罚,继而连累家人,尽然自杀而亡。

实际上,多尔衮压根没打算杀耿仲明,不过他的死却便宜了尚可喜,因为多尔衮让他的儿子耿继茂统领其众,由尚可喜统一节制。

尚可喜成为唯一的统帅之后,可谓意气风发,一路过关斩将,南明将士望风而降,永历帝为了躲避清军兵锋,跑到广西梧州躲了起来。

很快,尚可喜就抵达了广州城下,不过他碰到了个硬茬,南明两广总督杜永和拒绝投降,他围攻了十个月都没能攻下广州,还折损了不少将士。

一直到1649年12月,杜永和的部下叛变,尚可喜这才得以攻入城内,愤怒至极地他,下达了一条可怕的命令:屠城!

这件事被史书记载了下来,称之为“庚寅之劫”,当时尚可喜下令在广州屠城十日,南明降军中有六七千人被斩首,剩下的人则被推到海里淹死。

与官兵相比,百姓的遭遇更惨,尚可喜认为是他们资助南明军队,自己的损失才会这么大,便下令对城内男女老幼进行无差别屠杀,并摧毁百姓房屋,抢掠百姓财产。

据记载,有超过70万人死于这场大屠杀,没有被杀的人也都逃离了广州,以至于屠杀结束后,城内竟然一个活人都看不到。

据清朝人钮琇在《觚賸》中记载:

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浮屠真修曾受紫衣之赐,号紫衣僧者,募役购薪聚胔于东门外焚之,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瘗焉,表曰共冢。

大意是,广州城经过大屠杀后几乎没有活口,城外尸体堆积如山,被叫做“共冢”,火烧尸体扬起的灰尘,即便在二三里外都看得见,灰尘落在地上,就如同下了一场大雪一样。

这是尚可喜人生犯下了最严重的罪行,简直人神共愤,是他人生的又一大污点。

屠杀结束后不久,尚可喜就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让其与耿继茂一起镇守广州,这下子他傻眼了,广州人都被他杀光了,他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没办法,尚可喜只得下令停止杀戮,同时派人安府广东各州县,鼓励逃走的人返回广州,并从别的地方移民到广州。

此后,尚可喜又费了好大的劲平定广东各地,并击败了企图进犯广州的南明大将李定国,最终在广东扎下根来。

后来,耿继茂承袭爵位,奉命移镇福建,吴三桂也得到了云南,清初三藩(孔有德在广西与李定国作战时战死)就此形成。

03

南明灭亡之后,尚可喜在广东总算安稳下来,他便着手修建了豪华王府,并广纳妻妾,前前后后生育了37子、32女,总计69个孩子!

尚可喜之所以能过得这么潇洒,得益于他对广东的经营,使他成为三藩中最富有之人。

在治理广东这件事上,尚可喜其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他很重视文教和安抚民心,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并鼓励外国人到广州经商,使得广东进入到发展快车道,百姓安居乐业而又富足。

当然了,在此过程中,尚可喜自己也赚了不少钱,他之所以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和数万大军,光靠朝廷给的那点银子,肯定是不够的,所以他干了几件大事。

首先,开设私市,增设私税,仅这两项收入,每年就多达数百万两白银;

其次,垄断广东的盐、矿等一切民生贸易,使尚可喜赚得盆满钵满;

再次,控制广东对外贸易,收取高额贸易税,这也是一项收入巨大的买卖;

据说,尚可喜每年的总收入达到千万两白银之多,时人有“平南之富,甲于天下”的说法,由此可见一斑。

上马能打仗,下马能赚钱,还能治理一方,可以说尚可喜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除了能力强之外,尚可喜还颇具眼界,自他坐镇广东之后,他就不怎么喜欢打仗了,而是保境安民,闷声发大财,他知道朝廷迟早要撤藩,在此之前他必须赚足养老钱,以便一大家子人可以永葆富贵,自己也可以回东北老家养老。

尚可喜晚年,时常梦到鬼魂作祟,便开始崇信佛教,而且越发想念家乡,便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第一次请求归养辽东,但被顺治帝拒绝。

尚可喜急流勇退,其实是明智之举,或许那时他已经料到清朝与三藩必有一战,为了家族前途着想,他认为自己必须提前规划未来。

此后十余年,尚可喜又连续九次上书归养辽东,但都被顺治帝、康熙帝拒绝。

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削藩的意图逐渐暴露,尚可喜便加紧谋划,第十一次提出归养辽东,并让长子尚之信留镇广东。

这一次,康熙帝审时度势,认为削藩的时机已到,便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不过他不允许尚之信留在广东,而是要求尚可喜带着所有族人、部下回到海城。

虽然失去了广东的统治权,但尚可喜认为,自己已经赚得足够多了,接受撤藩,无非利益上受些损失,却能得到朝廷厚待,还可以保全家族和部下,便打算举族迁往海城。

但是,还没等尚可喜动身,吴三桂就起兵造反了,耿精忠也起兵响应,很快叛军就占领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地。

康熙帝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又见尚可喜并未举兵反叛,便下旨停止削藩,并对尚可喜进行安抚,封尚之信为镇南王,封尚可喜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

尚之信本就没有反意,又见康熙帝待自己甚厚,便带着所部人马与叛军涡旋,他虽然深陷叛军包围之中,却不顾个人生死荣辱,带着部下与敌人展开血战,以一己之力牵扯了十几万叛军,为朝廷整军备战争取了时间,康熙帝因此很感激他。

后来,叛军两次差点攻陷广州,康熙帝为了保住这块战略要地,便先后派遣尚可喜八子、额驸尚之隆,以及简亲王喇布前去救援,但都被敌人阻断道路。

最危险的时候,广东十分之四的土地沦陷,广州也被叛军团团围困,尚可喜却始终不渝,硬是没有向叛军投降,他甚至在王府后院里架起火堆,一旦广州沦陷,他就自焚而死,以身殉国。

尚可喜之所以对清朝这么忠心,一方面是他背叛过明朝一次,他不想学习吴三桂背叛清朝,被人说成三姓家奴;另一方面,尚可喜知道,三藩虽然强大,但人心在清朝,况且康熙帝有一代雄主的潜质,绝对能够平定叛军,自己只有一心跟着康熙帝走,家族才有保全的可能。

为了表彰尚可喜,也为了进一步拉拢,康熙帝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册封其为亲王,此时广州危在旦夕,尚可喜随时做好了牺牲的装准备,并让人给自己绘制了画像,以供后人瞻仰。

04

尚可喜誓死效忠清朝,其实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他的儿子尚之信却不是这样想的。

原来,尚之信虽然是长子,本该继承王位,但野心太大,才能又不足,所以尚可喜耿喜欢以贤能著称的二儿子尚之孝,并向康熙帝表达了这层意思,康熙帝很认可,却引起了尚之信的不满,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家庭矛盾。

为了继承王爵,得到永镇广东的机会,尚之信在吴三桂的蛊惑下答应造反,当时吴三桂承诺只要事成就封其为王。

尚之信得到吴三桂的承诺后,在军中广泛联络各级将领,许多将士不愿离开富庶的广东,到辽东去吃土,便答应跟他一起造反。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带着亲信突然发动政变,将尚可喜软禁在王府,夺取了平南王的权力,然后带着部下加入到叛军当中,三藩之乱最终形成。

当时,尚可喜已经生病,得知尚之信叛乱后,气得咬牙切齿,一度悬梁自尽,但被人救下。

此后半个月,尚可喜每天都在担心家族因为尚之信而遭到牵连,结果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

尚可喜去世前,强撑病体对身边人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死前一天,尚可喜让人取来皇太极赐给他的冠服,穿戴整齐后跪在地上,朝北叩头,还说,“吾死之后,必返殡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说完就去世了。

康熙帝得知尚可喜去世,感到非常伤心,他不以尚之信反叛而迁怒于尚可喜,反而给尚可喜上谥号曰“敬”。

尚可喜到死都没有背叛康熙帝,背叛清朝,这就为尚氏家族日后继续保持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尚之信反叛之后,夺取了尚之孝的兵权,并将其软禁在广州,不过他很快就跟吴三桂爆发矛盾,然后假意投降了清朝,在广东拥兵自重。

此后,尚之信对康熙帝的命令阳奉阴违,坐拥十数万大军,却只顾自保,对叛军则消极应战,他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观望局势,哪一方能获胜,他就投靠哪一方。

不过,尚之信打错了算盘,康熙帝是何等人物,早就看穿了他的把戏,为了防止他狗急跳墙,这才没有对他下手罢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叛军败局已定,康熙帝开始着手处理尚之信,他派人到广东接管尚之信的兵权,并将其秘密逮捕,不久将其处死。

不到一年,三藩之乱就彻底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及其亲属、部下都受到了严厉处罚,唯有尚可喜家族例外。

05

尚可喜投降清朝后,尚之孝重新掌握兵权,在对敌作战中战功赫赫,因此尚之信死后,他并未受到牵连,反而被任命为内大臣、宣义将军,成为了康熙帝的近臣。

通过尚之孝,康熙帝了解到了尚可喜的临终遗言,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尚可喜为人忠孝,有大功于清朝,还让尚之孝将其棺椁护送的海城安葬。

康熙帝认为,尚可喜家族除了尚之信之外,其余人都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他在处理尚氏家族的时候十分宽容,除了平南王爵位不可继承之外,给予了尚可喜的后人很优厚的待遇,尚可喜的好几个儿子被任命为一品大员,家族之中与皇室联姻者也不在少数。

整个康熙时期,尚氏家族都是一等一汉族世家大族,这都是尚可喜的功劳。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帝却做了一件事,让尚氏家族的荣耀蒙上了一层阴影。

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发布诏书说,国史馆在编纂《贰臣传》的时候,应该将所有降清的明朝官员都打入贰臣传,理由是这些人“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在道德上“大节有亏”。

乾隆帝之所以这么做,用意很深远,既是为了瓦解汉人的民族意识,也是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出现在清朝。

乾隆帝还说,这些前明官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清朝很忠心,而且功勋卓越,另一类是不够忠心或者贡献不大,前一种列入甲编,后一种则列入乙编。

按照这一思路,史官们将尚可喜、洪承畴、孔有德、祖大寿、祖可法等人列入甲编,至于吴三桂和耿精忠,则连进入《贰臣传》的资格都没有。

尚可喜到死都不会想到,自己对清朝忠心耿耿,竟然会被乾隆帝列入《贰臣传》!

不过,乾隆帝倒也厚道,虽然将尚可喜说成贰臣,但不否认他的贡献,也不牵连他的子孙,该当官的还当官,该封爵的也不受影响。

即便如此,尚氏家族依然感到很耻辱,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民族融合的深入,这种耻辱感有所减轻,到了清朝中后期,已经没有太多人在意这个了。

尚可喜死后,其子孙一直在朝为官,是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即便到了晚清,他的后人依然活跃在朝堂。

比如,有个叫做尚其亨的人,就是尚可喜的后裔,是尚之隆的八世孙,此人很有才学,考中过进士,入仕后带过兵,也当过驻外大使,归国后官至山东布政使,还曾出国考察过宪政,是晚清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

尚之信还有个叫做尚小云的后人,是京剧“尚派”的创始人,在戏剧上造诣很深,很有影响力。

尚可喜的家族之所以能辉煌二百余年,就是因为他对清朝足够忠心,这他与吴三桂、耿精忠的本质区别。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 在网络上,有许多普通网友对夏朝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
2025-09-15 13:03:51
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
公元221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在军营遇刺身亡。这起看似简单的部将叛...
2025-09-15 13:03:34
原创 ...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从集体宿舍的简朴共享到私人别墅的奢华独立,这一...
2025-09-15 13:03:32
原创 ...
载沣,这位身处大清帝国末期的摄政王,在他的执政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关...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1949年3月,渡江战役迫在眉睫之际,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党中央...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雪岩的名号,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声名显赫,风光无极。 他凭借商业头脑...
2025-09-15 13:03:20
原创 ...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
2025-09-15 13:03:14
原创 ...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该...
2025-09-15 13:02:59
山西稷山考古新发现:东周时...
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山西稷山郭家枣园遗址(200...
2025-09-15 13:02:58

热门资讯

官宣定档!2025年成都赛艇公... 红星新闻网9月15日讯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上演逾近200年的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赛艇对抗赛,将以时空转换的...
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在宁落幕 赛事组委会供图 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景正华)9月14日,2025南京·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
原创 张... 本文内容所引用的资料均为权威来源,具体文献及截图已在文末标明,请悉知。 张宗昌的军事升迁与早期战功 ...
原创 朝... 七十多年前,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老兵回忆起那段历史时,讲...
原创 张... 王侯将相,岂有种乎?关羽和张飞,原本不过是平民百姓。关羽曾是一个卖枣的小商贩,而张飞则靠宰杀猪只谋生...
原创 十... 在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八路军115师的表现堪称卓越,三位元帅均来自这个师。而这三位元帅的历史渊源十分...
原创 成... 以下是对您提供文章的改写,增加了些许细节描述,同时尽力保持原有的字数和语义: --- “曾为元朝宰...
原创 要... 在清朝超过两百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一段极其繁荣、辉煌的时光,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然而,自雍...
原创 清... 霍元甲的名字在清朝时期可谓是如雷贯耳,尤其在天津,他的威名堪比一座高山,谁敢轻视。然而,在这位武术大...
原创 时... 导读:在《仙逆》中,王林,这位从赵国走出的传奇修士,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与逆天改命的挣扎,终于在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