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特地宴请了自己的手下功臣们。在宴席上,三道菜被端上桌时,刘伯温的脸色突然大变,惊慌地说:“今天,我们都难逃一死。”果然,他的预言应验了——宴会的所有参与者都未能躲过朱元璋的铁血手段。那么,刘伯温究竟是如何看穿这一切的?朱元璋究竟请他们吃了哪些菜?
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寒。起初,他几乎一无所有,但依靠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人的辅佐,凭借起义军的力量,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把成吉思汗的后代赶回北方草原,建立了大明帝国,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重赏功臣们,将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常遇春之子)等封为公爵,同时还将汤和、唐胜宗等28人封为侯爵。此外,朱元璋还为34位功臣颁发了丹书铁券,允许他们在犯罪后凭此免死免罪。这些赏赐无疑让众多功臣的地位愈加稳固。
然而,尽管朱元璋以节俭、爱民为治国方针,他依然希望自己的大臣能够保持清廉、正直。然而,随着功臣们逐渐拥有了权力和财富,他们的行为却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开始奢靡无度,仗势欺人,甚至有些人已经变成了贪官污吏,贪污腐化,肆意妄为。更令人不满的是,个别功臣对朱元璋也不再恭敬,目无法纪,做出种种不敬行为,甚至有谋逆之举。
这一切渐渐让朱元璋心生失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失望逐渐积累成了愤怒,最终转化为杀意。朱元璋决定让这些曾经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为他们曾经犯下的错付出代价。于是,他命人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准备在这里招待这些功臣。
庆功楼落成后,朱元璋邀请了功臣们前来宴会。宴会开始时,他仍心存一丝怜悯之情,特意上了一道自己贫困时期常吃的简单菜肴:翡翠白玉汤。这道汤由白菜棒子、菠菜叶、馊豆腐和锅巴碎米粒做成,原本看似简单却十分清淡。当功臣们看到这道素汤时,面面相觑,不禁失去了食欲。毕竟,他们早已习惯了丰盛的肉食,看到如此简陋的汤菜,心中难免生出不悦。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心中的失望愈发加深,脸色渐渐阴沉。接着,他指示丫鬟们将接下来准备的三道菜端上桌。随着大盘的鱼肉、烤肉以及燕窝粥被摆上桌,众多功臣毫不犹豫地开吃,大快朵颐。然而,刘伯温却面色惨白,浑身颤抖,吓得不敢动筷。朱元璋准备的三道菜,正是红烧狗肉、兔肉和燕窝粥。
刘伯温惊慌失措,盯着这些菜品久久无法移开视线。此时,徐达注意到了刘伯温的异常,低声询问:“怎么了?”刘伯温看着桌上的菜肴,低声说道:“今天,我们必定死定了。”徐达听不懂其中的含义,疑惑不解。刘伯温缓缓开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强敌已去,功臣们也就成了‘剩余品’。我们这些曾经的功臣,已经不再有价值,只有被除掉的命运。”听到这番话,徐达终于意识到了危险,虽然不愿相信朱元璋会如此绝情,但他知道,这一刻,生死关头,不能掉以轻心。
徐达慌忙询问刘伯温:“我们该怎么办?”刘伯温叮嘱他说:“不喝酒,保持清醒。朱元璋走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接着,刘伯温找了个借口悄悄离席,这让徐达更加紧张,目光不敢离开任何一个细节。他保持警觉,而其他的功臣们仍旧喝酒吃肉,完全没有察觉到即将来临的危险。很快,酒宴结束,众人醉醺醺地倒在桌子上,失去了警惕。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起身离开了宴会,徐达连忙跟上他,想要确保安全。刚走出庆功楼的大门,庆功楼却轰然倒塌,震耳欲聋。楼内的所有功臣,全部死于非命。
这个故事并非史实,更多是后人编撰的传说。后人之所以编造这个故事,与朱元璋登基后大规模清除功臣的行为密切相关。历史上,许多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都惨遭杀害,除了那些因病或战死早逝的,其余大多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例如,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中大肆屠杀,包括李善长、陆仲亨等人;在蓝玉案中,他再次屠戮了大量功臣。其他像周德兴、胡美等人也都未能逃过一劫,只有少数功臣如汤和、郭英等幸运地躲过了这场血腥清洗。
至于徐达和刘伯温,他们的结局各自不同。徐达,作为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大将,功勋卓著,在鄱阳湖之战中击败陈友谅,在消灭张士诚的过程中也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随着他地位的上升,朱元璋对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戒心。最终,徐达于1385年病逝。如果他活得更久,或许也难逃朱元璋的清算。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智囊和谋臣,一直以清廉和正直著称,然而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始终未曾完全消除。在刘伯温重病之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医治病,然而刘伯温吃了药后,反而病情加重。朱元璋得知后,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关心,这让刘伯温心寒。在临终时,刘伯温知道自己无法再为朱元璋所信任,便将一本天文书交给了儿子,并嘱咐其交给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刘伯温的儿子未曾研读这本书后,终于放心了。刘伯温的这一举动,成功保全了他的家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