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一则令人忍俊不禁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悄然爆火。有网友在洛阳博物馆参观时,意外发现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展品外形酷似当下风靡全球的潮流玩偶Labubu,随即拍照上传网络,配文调侃:“原来Labubu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来到中国了!”这一发现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古今神似”的奇妙巧合不仅让文物“出圈”,也让不少原本对历史兴趣不高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起这件来自东周的“萌物”。
据网友描述,这件青铜器展品位于洛阳博物馆“东周瑰宝”展厅内,造型独特,整体呈圆润球状,表面布满繁复纹饰,头部微突,双眼深邃,嘴部微微上扬,仿佛带着一丝神秘又俏皮的笑容,与日本艺术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和设计师吉卜力工作室联合推出的卡通形象Labubu有着惊人的相似度。Labubu作为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潮玩IP,以其呆萌、搞怪的形象深受Z世代喜爱,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而如今,它竟然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找到了“远房亲戚”,这种跨越时空的视觉冲击感瞬间点燃了网友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这可能是最早的‘表情包’吧?”“古人审美也太超前了!”“建议洛阳博物馆赶紧推出联名款周边。”
这次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国潮”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甚至成为“网红”。从故宫文创的崛起,到三星堆出土面具被做成表情包,再到此次洛阳博物馆青铜器与Labubu的“神似”,这些现象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传统文化正在通过年轻化、趣味化的方式重新焕发生命力。
过去,人们一提到博物馆,往往想到的是“严肃”“高冷”“学术性强”的标签,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开始尝试用轻松有趣的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就是将文物元素融入现代流行文化的一次成功尝试;而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曾因兵马俑表情包在网络刷屏而“破圈”。这次洛阳博物馆的青铜器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文物“死板”“遥远”的刻板印象,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文物也可以这么可爱,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
虽然外形酷似Labubu让人忍俊不禁,但这件青铜器本身却大有来头。根据洛阳博物馆官方资料介绍,该器物属于东周时期的一种祭祀礼器或生活用具,具体功能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从其工艺复杂、纹饰精美来看,极有可能是贵族阶层使用的器物。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在此时期逐渐由礼器向实用器转变,同时也出现了更多具有装饰性和个性化特征的作品。
这件青铜器的设计风格或许正是当时工匠在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大胆尝试。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不乏“萌态可掬”的造型,例如商代晚期的鸮形尊、西周时期的兔尊等,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灵的热爱与敬畏。而此次这件“Labubu青铜器”的出现,则再次印证了古代艺术创作中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多样性。
当一件沉睡千年的文物因为“长得像某个卡通人物”而突然走红,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方式是否过于娱乐化,是否会削弱文物的历史厚重感。但事实上,这种“萌化”表达恰恰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如果一件文物不能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就很难激发他们深入了解的兴趣。而“撞脸”Labubu正好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并进而去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本来只是想笑一笑,结果点进去之后看了一个小时的资料,现在我已经知道东周的社会结构、青铜铸造技术还有礼仪制度了。”这正是文化传播的真正意义所在——不是把知识硬塞给观众,而是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洛阳博物馆的这件“Labubu青铜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传统文化并不老气横秋,它也可以很潮、很萌、很有趣。在这个全民皆可发声的时代,每一次“出圈”都是一次文化启蒙的机会。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像这样“古今对话”的瞬间,让文物不再只是玻璃展柜里的沉默者,而是能够走进人们心中、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存在。也许,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只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让它在今天依然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