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岭三战尘埃落定后,清军彻底掌控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区域,西域千年来首次重新回归中华大家庭——自从大唐安史之乱以来,西域与中原已渐行渐远。此时,清帝国的军旗在帕米尔高原的雄伟天际线上高高飘扬,清朝军功达到了历史巅峰。中亚各国对于西域(今新疆)局势的剧变,无不惊愕失色。短短四年内,大清连扫准噶尔汗国以及大小和卓的叛乱,声望远远传入中亚腹地,震慑四方。
尽管天山南北大局已定,大小和卓却仍然逍遥法外。乾隆皇帝素来秉持“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作风,大小和卓一日不擒获,他便一日难以安心。于是,他下令驻疆清军昼夜搜寻他们的踪迹,务必“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刚刚从激烈战斗中稍作休整的清军将士们再次披甲上阵,跋涉在广袤且荒凉的帕米尔高原上,艰难地追踪敌人的踪迹。最终,清军哨探报告称大小和卓已翻越帕米尔,逃往西边的巴达克山——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今属阿富汗东北部。
清军猛将富德精选精锐骑兵西进,向巴达克山各部落发出严厉檄文,明言谁若敢收留大小和卓,谁就会成为清军下一个目标。在清军的巨大威慑之下,大小和卓在巴达克山迅速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鉴于清军威望,巴达克山的衮都伯克沙莽苏尔与锡克南伯克沙穆尔(位于今塔吉克斯坦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锡克南区)联手对大小和卓展开拦截和追击,誓要将二人擒获献给大清,换取重赏。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二十六日,大小和卓带着残兵败将冲破层层包围,抵达巴达克山首府牌租阿巴特(今阿富汗巴达赫尚省法扎巴德)外,试图投靠城主素勒坦沙寻求庇护。
与此同时,富德派出的使者萨穆坦也抵达牌租阿巴特,严正要求素勒坦沙立刻交出大小和卓,警告若不从,将面临清军血洗城池的惨烈后果。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素勒坦沙将大小和卓围困于险峻的阿尔浑楚哈岭。不久后,大小和卓被活捉并囚禁于柴扎布,素勒坦沙随即派人向清军总指挥富德汇报战果。
富德得讯,急令素勒坦沙将大小和卓交出。然而,巴达克山境内不少贵族与大小和卓关系密切,一些人心怀私利,意图留住大小和卓以便日后在与大清的谈判中获得利益,使得素勒坦沙一时陷入犹豫。富德对其迟疑极为不满,决定亲率五千精锐骑兵再次翻越险峻的帕米尔高原,途经瓦罕走廊,宛如天降神兵般抵达牌租阿巴特城下。面对城外威风凛凛的清军和火炮口中喷吐的浓烟,素勒坦沙再也无法回避现实。
不过,素勒坦沙依旧打起了小算盘。担心大小和卓落入清军营地后会揭露其暗中支持过二人的事实(在大小和卓叛乱期间,素勒坦沙曾秘密资助他们,否则二人也不会选择逃到巴达克山寻求庇护),他竟然下令将大小和卓及其家眷随从全部处死,并将他们的首级献给清军,以此来断绝后患,完成富德的任务。富德亲自核实了首级后,即率兵班师回新疆,并将大小和卓的首级献往北京。乾隆皇帝大喜,特地在午门举行盛大献俘礼,史称“巴达克山献馘”,标志着这一段纷争的最终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