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季,刘邓大军进行了重要的改编,正式成为了第二野战军,作为全国四大野战军之一,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个新的军事组织下辖三个兵团和一个特种兵纵队,整体兵力达到28万,有效增强了战斗力。
起初,党中央设想将渡江战役的重任交给第三野战军(陈粟大军)独立完成。然而,毛泽东对这一安排心存忧虑,担心部队力量不足,因而决定将第二野战军也加入其中。尽管如此,指挥体系依然由刘邓、陈粟及谭等人共同组成的总前委负责。此役被称为京沪杭战役,其核心任务是夺取关键城市京沪杭,进而占领南京、苏南及浙江省,彻底摧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以此推动全国解放的进程。
在最初的阶段,中央更多地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困难,设想了蒋军可能采取的多种应对措施,计划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决战。如果到时蒋军陷入彻底混乱,无力与我军决战,将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一计划展现了相对“稳健”的战略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毛主席曾表示:“我们还有一支强大的预备队,就是第四野战军。”以此来增强士气并保持战略灵活性。
然而,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后,各种迹象显示蒋军已经开始出现混乱局面。刘伯承向总前委提出建议,建议改变原先二野攻占芜湖和南京的计划,主力不再集中于南京地区,而是向东南方向推进,直接切入浙赣线,以便快速抵达江西和福建。这一战略思路意味着大规模的迂回和包围,显著扩大了解放的范围。
在此背景下,英勇的将领们达成了共识。总前委迅速采纳了刘伯承的提议,并及时向毛主席请示,最终获得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批准。后来,陈毅元帅回顾刘伯承的这一决策时,曾深有感触地说:“这一战略决策是在对战争全局发展的深刻理解之下作出的,极大促进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全国解放的历史进程。”
在陈冠任著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刘伯承、陈毅等元帅在战场上的传奇经历和他们的军事智慧。这本书已成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销量已超过百万册,并曾在中国军事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