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浪花淘洗过无数英雄人物。随着三国传奇不断推进,一代代英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淘尽”带来的悲凉感愈发强烈。
特别是蜀汉末代君主刘禅,相较于其父刘备,确实被人讥讽为扶不起的阿斗。然而,当刘禅选择投降时,司马昭为何不但不杀,反而笑着赦免了他?其中的秘密,就藏在刘禅写下的那三个字里。大臣们看不懂其中的玄机,唯独司马昭懂得倒着读其中的含义。
刘禅归降魏国后,司马昭为何没有当即处死这位昔日的对手?毕竟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足以铲除蜀汉最后的象征。实际上,司马昭有三大原因决定暂时放过刘禅。
第一,尽管刘禅被视为无能,但他仍背负着“蜀汉皇帝”的名号。姜维当年为守护蜀国,不惜牺牲自己,这种忠诚令司马昭心有忌惮。他担心如果杀死刘禅,可能引发蜀国残余势力的不满和骚乱。虽然最终能被镇压,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其如此,控制刘禅反而更能稳定局势,让蜀国大臣们不敢妄动。更何况刘禅本身也不会同意他们另起炉灶。
这策略有些类似金朝当年靖康之变时,将宋徽宗和宋钦宗掳走,目的就是让南宋朝廷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刘禅在魏国境内的表现也让司马昭改变了态度。尽管“此间乐、不思蜀”的言论暂且不论,他还在自己的住处挂上了“中山寨”三个字的牌匾。这让原本对他还有些疑虑的司马昭瞬间冷却了兴趣。
魏国大臣们不明白,仅仅是简单的三个字,怎么会改变刘禅的命运?其实正如司马昭暗示的,倒过来读就是“寨山中”,暗示刘禅想要隐居山林,彻底放弃世事。
司马昭看透了这一点,自然不会再怀有杀心。更何况活着的刘禅,比死了的更有用,何必自找麻烦?
第三,许多人看到“中山寨”三个字时,都会联想到“中山”二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刘备曾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虽然真假难辨,但此举源于中山靖王本人是个务实享乐的君主。
刘禅挂出“中山寨”牌匾,也暗示了他愿意效仿中山靖王,抛弃军权,选择安逸的生活。这种胸无大志、只求自保的态度,自然让司马昭提不起兴趣。
有人或许会怀疑,这是否是刘禅的缓兵之计,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关键是刘禅既没有这份心志,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即使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和局势也不允许他有所作为。
当刘禅被软禁于魏境时,蜀国的军民已被彻底镇压。即便放他返回,也必然受到严密监管。
司马昭的心思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却无力改变,这才是刘禅最难以承受的现实。与其徒劳挣扎,不如早早认清形势,安心做个“中山靖王”。
直到今天,许多人仍将蜀汉灭亡归咎于刘禅。特别是当邓艾率军穿越阴平小道,兵临成都时,刘禅选择了投降而非抵抗。
支持蜀汉的人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总幻想刘禅若能坚持一阵子,或等姜维回援,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若姜维带领全力一战,胜负或许尚未可知?
然而,人们往往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最基本的现实。即使刘禅不出城投降,蜀汉面对魏国的实力差距,依然无法抗衡。
战争中,谋略固然重要,但当差距过于悬殊时,再巧妙的计谋也难以挽回败局。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曾指出,从地理面积、人口和军事实力来看,魏国与蜀汉的比率约为九比一。
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即使诸葛亮再世,蜀汉也难以正面匹敌魏国。刘禅的投降,既是他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后人多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但原因并非他未能守住父亲刘备的江山,只因他与刘备相比,确实平庸许多。
刘备从一介织鞋小贩,奋斗成一方霸主;而刘禅,却在继承霸业后“乐不思蜀”,这落差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