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这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封建王朝,其皇位传承往往伴随着诸多故事与争议。咸丰帝的即位,便是其中一段充满戏剧性与复杂性的历史篇章。
道光帝在位后期,清王朝已显露出衰败之象。此时,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成为朝廷上下关注的焦点。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然而,长子奕纬早逝,二子奕纲、三子奕继也夭折,五子奕誴被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如此一来,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便落在了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身上。
奕詝,生母为道光帝极为宠爱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可惜的是,孝全成皇后在奕詝十岁时突然离世,这给年幼的奕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此后,道光帝命静贵妃抚养奕詝,而静贵妃正是奕訢的生母。
奕訢,才华横溢,聪明好学,骑射技艺更是出众,在诸多皇子中显得尤为耀眼。相比之下,奕詝在才华和骑射方面稍显逊色,且因一次骑马意外摔伤了腿,落下了残疾,成为他争夺皇位的一大劣势。
面对两个各有特点的皇子,道光帝在立储问题上陷入了长久的犹豫与纠结。他深知,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关乎大清王朝的未来走向,必须慎之又慎。
在这场激烈的皇位角逐中,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杜受田,出身书香门第,学问渊博,且深谙官场之道与帝王心思。他明白自己的学生在才华和骑射上不及奕訢,若要胜出,必须另辟蹊径。
一次,道光帝带领诸皇子前往南苑狩猎。这本是一场展现皇子们骑射本领的活动,奕訢自然表现出色,收获颇丰,捕获的猎物最多。而奕詝却一箭未发,空手而归。道光帝见状,心中疑惑,便询问奕詝缘由。奕詝不慌不忙地答道:“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意思是说,如今正值春天,鸟兽都在繁衍孕育,他不忍心在这个时候伤害它们,破坏天地间的和谐。道光帝听后,大为感动,当场称赞道:“此真帝者之言!” 在道光帝看来,作为一国之君,心怀仁慈是极为重要的品质,奕詝的这番话让他看到了奕詝的仁爱之心。
又有一次,道光帝病重,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想再次考察一下奕詝和奕訢的治国才能和品行。他分别召见了两位皇子,询问他们如果自己去世后,他们将如何治理国家。奕訢听到问题后,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见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治国方略,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奕詝则按照杜受田事先的教导,未等道光帝说完,便伏地痛哭流涕。他的哭声中饱含着对父皇病情的担忧与不舍,让道光帝深受触动。道光帝心想,奕詝如此孝顺,日后必能以仁政治理天下。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与权衡,道光帝终于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下定决心。他按照清朝秘密立储的规矩,书写了立储密旨:“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 这道密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奕訢才华出众,但道光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奕詝,认为他的仁孝更适合继承皇位,治理国家。
道光三十年(1850 年),道光帝驾崩。奕詝顺利即位,改年号为咸丰。然而,这位年轻的皇帝所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军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国外,列强虎视眈眈,不断对清朝进行侵略和掠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阴云也逐渐笼罩。
咸丰帝即位后,虽然也曾试图有所作为,他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先后将有损国家利益的穆彰阿和耆英革职,对朝政进行了一些改革。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他的努力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在他短暂的 11 年统治生涯中,始终未能扭转清朝衰败的局面,最终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巨大打击下,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仅 31 岁。
回顾咸丰帝的即位之路,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的较量。他凭借着老师杜受田的精心谋划,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仁孝,赢得了道光帝的青睐,成功登上皇位。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咸丰帝虽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却未能拯救大清王朝于水火之中,他的一生,也成为了清朝走向衰落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既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也让人对封建王朝的皇位传承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