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至19世纪,是被广泛认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三百年。这段时期为何如此重要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16世纪初期,俄罗斯的领土仅约280万平方公里,主要局限在欧洲大陆的东部。然而,到了19世纪末,俄罗斯的疆域大幅扩展,达到了大约2280万平方公里,面积几乎增长了十倍。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标志着俄罗斯从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逐步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尽管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解体,许多曾被沙俄统治的地区纷纷独立。然而,苏联的崛起为俄罗斯领土的扩展再度带来了可能。
其中,斯大林无疑是个关键人物。这位领导人视沙俄的领土为苏联的故土,采取极为强硬的手段,企图将曾经失去的土地重新纳入苏联的怀抱。斯大林的政策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上的领土争端上,更倾向于实际的控制,所有可以夺取的土地都不容放过。
然而,有一个地区却成功逃脱了苏联的吞并,那就是外蒙古。早在辛亥革命之后,沙俄就借着清朝的内乱,支持外蒙古的部分团体,提供金钱和武器,培养起一支反抗力量。这使得外蒙古最终实现了事实上的独立。其实,在清朝至民国的近200年间,沙俄吞并了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扩张的步伐几乎从未停歇。外蒙古的独立似乎仅仅是沙俄的一种策略,背后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扩张,沙俄渴望吞并这一面积约为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一步扩大其帝国版图。
虽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曾对东斯拉夫人进行过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蒙古人的血统和基因在东斯拉夫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东斯拉夫民族一直高傲地拒绝承认这一点。尽管如此,沙俄依然把这块土地视为其扩张目标。
然而,由于清朝的内部困境和俄国的战略考虑,沙俄并未在当时吞并外蒙古。随着俄国帝国的衰落,虽然帝国解体,但苏联依旧对领土扩张充满兴趣。那么,斯大林是否达成了吞并外蒙古的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苏联在建立之后就改变了过去贪图土地的习惯?事实并非如此,具体原因其实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
首先,俄罗斯历来的领土扩张往往是为了寻找出海口。而外蒙古地处内陆,对苏联的出海口需求并不迫切,反而是其他地区对苏联更具吸引力。尽管外蒙古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但与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相比,这块领土的资源相对较为有限,苏联对它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
其次,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争霸成为了世界的新主题,冷战即将拉开序幕。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彼此之间的争斗愈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很难对外蒙古做出强硬的行动,因为一旦采取行动,可能会激化与美国的矛盾。而当时的苏联,尤其是在原子弹尚未完全研发成功、美国已经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背景下,并不敢轻举妄动,担心引发全球性的灾难性后果。
最后,中苏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外蒙古作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的土地,对于苏联吞并的正当性存在严重争议。吞并外蒙古将可能引发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强烈不满,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希望因吞并外蒙古而引发与中国的冲突。
因此,综合来看,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美国对苏联的制衡,使得苏联无法轻易吞并外蒙古。
尽管外蒙古没有被苏联完全吞并,但斯大林依旧没有放弃其他类似的领土扩张目标。譬如,1929年,苏联红军侵入了中国东北,占领了黑瞎子岛。同时,唐努乌梁海(即今天的图瓦)也曾是中国的领土,1914年被沙俄占领,直到1921年唐努乌梁海宣布独立。尽管苏俄宣称不把其视为自己的领土,但实际上,图瓦在苏俄的实际控制下,最终在1944年并入了苏联。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苏联一向采取的是通过“鼓励独立”再“强迫承认独立”的方式,最终将目标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这一策略在外蒙古的情况下并未完全实现,但无论是外蒙古、波兰,还是图瓦,苏联的扩张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
总结来说,斯大林没有吞并外蒙古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资源考量以及冷战格局外,还与中苏关系和国际政治环境密切相关。若没有二战后的国际制约,外蒙古的命运或许早已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