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您的信。”警卫员一边报告,一边将信递给毛主席。
毛主席拆开信封,仔细阅读了一遍后,眉头微微皱起。原来,这是一封求职信,寄信人是刘策成——曾任国民党警察厅长,在长沙时曾经帮助毛主席脱险。如今,刘策成已年届68岁,信中恳请毛主席为他安排一份工作。毛主席一向严格要求身边的人,不允许任何特权,即使是他的亲人也不例外。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这一次他竟决定破例,答应了刘策成的请求。
那么,为什么刘策成能够打破毛主席一贯的原则,得到这样特殊的照顾呢?他和毛主席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都在为谋求工作而四处奔波,许多人也会请求毛主席的帮助。为了公平,毛主席始终坚持不给任何人开后门,亲近的朋友和家人也都不会受到特殊对待。然而,当刘策成的信件到来,毛主席读完后,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定。他并没有让刘策成亲自到北京找他,而是回信告知他,可以直接去湖南长沙找程潜,程潜会为他安排合适的工作。
刘策成曾经担任国民党警察厅长,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尽管他仅短暂担任了这一职务,但也因此可能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毛主席虽然心里有些顾虑,但他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帮助刘策成,并亲自安排了这份工作。刘策成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心情大为振奋,很快便启程前往湖南长沙,找到程潜。
然而,刘策成的内心并不完全满足,他对自己在长沙得到的工作感到不太满意。不到半个月,他便再次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毛主席收到信后,感到有些无奈,他知道刘策成现在的职位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但还是耐心地对他进行解释和安抚,希望他能珍惜现在的工作。
但刘策成并不满意,他现在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担任参事的工作,而他真正想做的,是完成《齐物论集解补正》这部巨作。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因此他希望能够调动到中央文史馆工作,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毛主席读完信后,理解了刘策成的想法,也看到了他为国家贡献的心意,最终决定破例答应他的请求,并请周恩来总理等人帮助他安排。
那么,刘策成究竟是怎样的人,能让毛主席屡次破例为他安排工作呢?毛主席在这些事务上向来坚持原则,能让他动容,必定有其特殊原因。要了解这一点,还得从刘策成和毛主席在湖南的那次邂逅说起。刘策成不单单是毛主席的朋友,还是他的救命恩人。
当时,刘策成任职国民党警察厅长,尽管这个职位不是他自愿接受的,但他不得不为国民党效力。1923年,刘策成突然接到召集,参加了一次省里的会议。在会上,他得知毛主席即将回到湖南,而国民党方面已决定对毛主席进行逮捕。得知这一消息,刘策成感到十分焦虑,虽然他希望帮助毛主席,但自己身份敏感,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麻烦。
经过深思熟虑,刘策成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办法。他让亲信提前通知毛主席,让他尽快离开湖南,同时他表面上配合国民党进行抓捕行动。通过这个巧妙的安排,毛主席及时得知了危险,成功逃脱了国民党的追捕。正是由于刘策成的帮助,毛主席得以顺利脱险,这也让毛主席对他心生感激。
更为重要的是,刘策成并非只一次帮助毛主席。在毛主席策划一份杂志时,由于资金短缺,是刘策成慷慨解囊,提供了帮助。正因为如此,毛主席一直对刘策成心怀感激。然而,随着时局变化,两人渐渐失去了联系,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才再次收到了刘策成的来信。
除了救命之恩,刘策成与毛主席还有一层深厚的师生关系。在毛主席还是湖南一师的学生时,刘策成是他的历史老师。第一次见面时,刘策成穿得十分朴素,这让许多人对他的身份产生了疑问。然而,毛主席从一开始便对刘策成产生了好感,认为这位虽然衣着普通却深具学识的老师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
毛主席对于历史一向充满兴趣,在刘策成的指导下,他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知识。两人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刘策成的学识和见识令毛主席十分钦佩,两人常常讨论历史,甚至互相学习。尽管两人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始终未曾改变。
即便在刘策成得知毛主席的事迹后,他依然默默支持,并付出了巨大的风险来帮助毛主席。毛主席在收到刘策成的来信后,深知他是真心想为国家做贡献,而非单纯为了谋取工作。因此,毛主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帮助他安排了进入中央文史馆的工作。
进入中央文史馆后,刘策成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的梦想一直是完成《齐物论集解补正》这部书。在文史馆的工作中,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学术目标。这一切,离不开毛主席的支持,也证明了刘策成不仅仅是毛主席的朋友和老师,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甘于为国家奉献的真心人。
参考资料:
刘策成——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