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此前讲解了滇军第三军朱培德的历史之后,今天应广泛读者的要求,我们将聚焦滇军中最为人熟知的力量——龙云-卢汉军事集团。这支集团的存在跨越了22年,曾主宰了云南省的政权与军事格局。尤其是龙云-卢汉的第60军,抗战初期的表现让其声名大噪,很多历史学者和军史爱好者都对此有过详尽的记载,因此,笔者今天的讨论,恐怕只能算是略尽绵薄之力。
提到这个军事集团,自然要从其创始人龙云谈起。龙云,字志舟,原名龙登云,彝族人,1884年出生于云南昭通的一个彝族小地主家庭,他是家中七个孩子中的第四个。在辛亥革命前,龙云便随当地武术家学习功夫,革命爆发后,他加入了革命军并参与了川渝的战斗。民国成立后,龙云回到云南,考入了云南讲武堂四期,1914年底顺利毕业后,开始在滇军的地方部队担任排长。
1915年12月,云南军阀蔡锷和唐继尧相继发动了护国起义与护法战争,龙云积极参与其中,负责保卫滇军司令部,并因此与滇军总司令唐继尧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到了1921年,滇军将领顾品珍与唐继尧发生冲突,龙云坚决支持唐继尧,在唐获胜后,他被封为第五军军长,并兼任昆明守备使。1925年,滇军的内外局势动荡,龙云奉命前往广西“摘桃子”,但由于战况复杂,他什么也没得到。
1926年冬,北伐形势逐渐有利,各地军阀都纷纷换旗,唯独唐继尧还留在北洋阵营内,这引发了滇军部分将领的不满。1927年2月6日,龙云与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一同发动兵变,成功将唐继尧赶下台。政变过后,四位将领短期内又爆发了冲突,直到1928年8月,龙云凭借蒋介石的支持最终胜出,打垮了对手,控制了云南。此后,他开始了长达18年的割据统治。
1928年7月,蒋介石完成了名义上的华北与东北统一,龙云也审时度势接受了蒋介石的招安,被授予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兼云南省主席的职务,尽管云南此时仍然保持一定的半独立状态。可惜的是,龙云手下的将领们似乎未完全归顺,1929年3月,曾担任第38军97师师长的孟坤叛变,联合龙云的旧敌胡若愚和张汝骥反攻昆明,最终叛军败北,张汝骥、孟坤丧命,而胡若愚逃往四川,最终也被解放军消灭。
1930年夏,龙云在蒋介石的鼓动下,派兵参与攻打广西,然而围攻南宁的战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因新桂系的反扑,龙云不得不撤回云南。经过这次失败,龙云开始放弃扩张计划,专注于云南的经济发展,并与法国在越南的殖民地进行商贸往来。同时,为了防止兵变,他将手下的部队进行精简与重组,将原有的四个师缩编为旅。此举引发了手下将领的不满,特别是卢汉、朱旭、张冲和张凤春等人,他们认为这是削弱他们的权力,因此联合起来要求龙云下台,最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龙云成功平息了这场危机。
1934年冬,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龙云深知自己与红军的差距,决定趁机扩张,企图借机吞并贵州。然而蒋军薛岳部也及时进入贵州,且贵州的战局发展出乎龙云的预料,最终不仅未能成功扩张,反而因红军的调动和蒋军的压力,滇军一度陷入困境。随着红军进入云南并展开激战,龙云的滇军虽然在战术上有过顽强抵抗,但由于内部指挥不一,终究未能制胜。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邀请龙云前往南京商讨调兵事宜。龙云随即调集滇军主力组成第60军,交由卢汉担任军长,加入抗日战线。第60军原计划参与南京保卫战,但未能及时赶到,反而在武汉与日军展开激烈对抗。1938年初,在徐州会战中,第60军与日军展开了持久战,最终滇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成功阻止了日军的突破,保住了友军的撤退通道。这一战后,第60军声名鹊起,成为抗战中的一支王牌军。
随着战事持续,龙云的滇军继续参与了多个战场的战斗。尤其是在长衡会战中,滇军参与了对日军的侧击。战后,龙云的军事布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避免内部的权力争斗,他对军队进行了多次调整,并在不时发生的矛盾中展开权力斗争。这些斗争虽然短期内未显现明显结果,但却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尽管滇军在抗战期间屡有辉煌战绩,但随着战局的变化,龙云的力量逐渐受到了蒋介石的压制。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龙云逐步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蒋介石在击败龙云后,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整肃滇军,防止再次出现割据局面。龙云最终在蒋介石的软禁下度过了余生,直到1962年去世。
然而,龙云的旧部在蒋军的压迫下并未消失。卢汉在蒋介石的调动下,也曾一度背叛原有的立场,开始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在中国内战中,滇军的残余力量经历了多次战斗,直至最终在1950年代末期完全融入了解放军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