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月29日的除夕,通常这个时候,街上早就充满了热闹的鞭炮声,家家户户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然而,这一年的除夕却不同寻常。街头的警察比往年参与庆祝的群众还要多,且他们接到上级命令,一旦发现有人放鞭炮、贴春联,立即采取逮捕行动。大街上的商店也失去了往年的年货,橱窗里空空如也,原本繁忙的街道也只剩下寥寥几人,大家神情凝重,完全没有春节的欢愉气氛。这一切,源于国民政府于1929年发布的一项禁令:禁止任何人在1929年至1933年间庆祝春节,任何敢于庆祝的人都将面临抓捕的命运。
那么,为什么国民政府要在这一年禁止春节呢?这项违背民意、背离中国传统的禁令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作为一位具有现代化思想的革命家,孙中山上台后立即宣布废除使用了几千年的农历,改为推行西方的公历。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农历作为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孙中山希望通过改变历法,打破封建王朝的影响,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然而,孙中山很快发现,尽管新历法已经强行推行,民众对农历的依赖与情感依旧深厚,他废除农历的决定实际上并未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成为了一纸空文。
不久后,1913年,袁世凯接替孙中山成为大总统。尽管袁世凯同样希望继续推行公历,但民间的反对声音愈加响亮。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袁世凯选择了妥协,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保留一些传统节日。袁世凯的妥协让民众稍感宽慰,但历法改革的议题依然是国民政府心中未完成的使命。
进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为了抵制列强的侵略,更多的是一场思想和文化的觉醒。随着运动的深入,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开始猛烈批判封建迷信与传统习俗,提出科学与民主的理念。他们认为春节仅仅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陈独秀甚至直言:“旧历新年没有任何意义,数亿人居然能因这个节日休息十几天,整个社会停摆,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怪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通过抛弃农历新年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想法得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但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春节作为根植在生活中的传统,绝非那么容易被摒弃。
然而,真正将新旧历法的争斗推向高潮的,是蒋介石上台后下达的“一纸禁令”。这一禁令最终导致了蒋介石的失败。1928年10月,在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的支持下,蒋介石击败张作霖,重新掌握了政权。此时,蒋介石不只是国民政府的主席,还完成了个人独裁的局面。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下,蒋介石决心通过一系列改革塑造国家的现代化形象。然而,春节这一被百姓视为团圆与喜庆的节日,在蒋介石看来,却是封建迷信的象征。他认为,如果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就必须摒弃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因此,1928年,国民政府发布了禁令,禁止民众庆祝春节。
尽管禁令严格,许多百姓还是偷偷地庆祝春节,毕竟,春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与家族传承的象征。1930年,蔡元培公开呼吁大家接受公历,放弃春节,认为西方历法更为科学,并顺应国际潮流。然而,为了彻底铲除春节在民间的影响,国民政府从1929年到1933年采取了高压手段,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春节庆祝活动。
在此期间,大量警察被部署到街头,24小时巡逻。凡是发现燃放鞭炮、贴春联,或是家中聚餐的,都会立刻被逮捕。可是,蒋介石没料到的是,他发布的禁令不仅没有消除民众对春节的深厚感情,反而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甚至冲击了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春节取消导致许多企业没有按传统清算账目,许多商家以“春节取消”为借口,开始长期拖欠账务,进一步加剧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压力。
面对愈发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持续不断的民间反抗,国民政府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1934年,蒋介石宣布恢复春节庆祝活动,禁令正式取消。1934年2月13日,街道上重新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再次响彻云霄,春节终于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经历了五年的禁令,百姓们终于可以公开庆祝春节。
而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的政协大会上,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赋予其法定节日的地位。新中国的领导人深知,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精神纽带,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与变迁,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3-01-22:你知道春节的由来吗?逛花市、摆年桔这些广式年俗又从何而来?
浙江日报:2018-02-18:春节与中国传统时间制度的现代转换
文摘报:2016-02-18:民国废除春节始末
羊城晚报:2013-02-10:民国春节为什么不放假? 废除阴历单位放假将受罚
新文化报:2014-02-07:1912年后春节曾一度遭到封杀 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侨网:2013-02-04:民国报纸:打倒春节!喊恭喜发财是“反动派”